俗話說:家里鞋子千萬別放“3個”地方,真不是迷信,建議收藏!
163 2025-09-03
上學的時候,同學們聽說我是陜北的,就問我
“你是陜北的啊,你們那兒現在還住窯洞嗎?”
“天呀土里邊挖洞…不會塌的嗎”
“你們的窯洞是不特別黑啊”
“真的冬暖夏涼啊?”……
哎呀,這樣的問題倒也正常,于是向著五湖四海的朋友們,每次我都要費老鼻子勁兒去科普:
對現在還會住窯洞……并不是都挖個洞就可以住進去了……
拱頂啥的很科學,不會塌……設施可以很齊全的……
有窗戶不太黑……冬暖夏涼有它的道理的……
楊家溝新院-將西式建筑和窯洞結合的創新典范
我們的窯洞,歷史悠久又造型獨特了些,樣子可能不討喜不洋氣,但是真的嘞,很溫暖也很堅固。來陜北,我還是強烈建議你,住一回窯洞。
盤腿坐一回土炕,吃一碗饸饹床子壓得面條,去地里收果子拔蘿卜,路邊都是紅彤彤的枸杞子,那種樸實又充滿落地生根的感覺,相信我,那是你不會忘記的記憶。
窯洞是每個陜北人根一般的記憶,不管城里人還是農村人,總有在窯洞里歡快玩耍的兒時記憶。伴隨著窯洞的,還有外婆熬得小米粥、山里的桑葚、門外的大黃狗,不服輸的花公雞……在貧窮的年代里到現在,窯洞是黃土高原上的人們最艱苦又忠實的寄托。
今天,小編整理了一些關于陜北窯洞的信息,無論你是五湖四海的胖友們,還是對窯洞不熟悉的老鄉,先來看完,再約你住窯洞吧
陜北窯洞的來源——
窯洞是中華五大傳統民居建筑之一,源于古人的洞穴生活,經過上萬年的緩慢發展,原始洞穴實現由低級向高級演化,成為定型的土、石、磚窯洞。
上萬年來,無論社會怎樣變革,都無法動搖窯洞在陜北的存在,可見其實用性和生命力。陜北窯洞主要是適應黃土高原的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條件下產生的特色建筑。窯洞選擇了黃土高原,黃土高原選擇了人,人也選擇了窯洞。這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辯證法則,似乎隱藏著不可言破的玄機。
窯洞的最大優點就是有火炕,冬暖夏涼。它不像南方的住所那樣易潮,也不像寒帶房舍那樣易冷:冬季滴水成冰,窯外北風呼嘯,窯內灶膛里燒點柴禾就暖融融的。
窯洞—譚翃晶國畫作品
俗話說:“老婆娃娃熱炕頭“,熱炕頭可比冷床板強得多。夏季七月流火,窯外熱浪滾滾,可窯內卻涼爽如秋,勝過安空調。這既是大自然賦予陜北人的厚愛,也是陜北人的智慧所在。
窯洞的第二個優點就是造價低。建筑材料遍地都有,只要花點力氣,帶點口糧即可,修建用不了幾個錢。窯洞是陜北人身份的象征、貧富的象征。隨著時代的發展,土窯、接口窯逐漸被石窯、磚窯所取代,但老輩人往往眷戀“祖業”,愛土窯洞暖和而久居。
修建窯洞——
修建窯洞俗稱“修造”或“修產業”。“箍窯”,是陜北人一生中一項重大而嚴肅的活動。從宅基地的選擇、破土動工,到合龍口、安土神、暖窯等均有嚴格規矩。在老輩人的心目中,居宅可決定家境興衰、人生禍福,甚至延及后代,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平凡的世界里,秀蓮執著的要箍窯-
修窯許多程式要請陰陽先生操辦,不能草率。窮其內容,既有合理的經驗積淀,又有迷信桎梏,交織成一種雖無形卻有力的民俗規范。
陜北鄉間靠山宅基較多,宅基的選擇以背風向陽、土質均勻、土脈平行、出入方便、安全、水源近、環境優美為著眼點,擇善而從。從“風水”的角度考慮,有許多講究:
一是講究向陽山灣,背山雄厚博大,山脈深長,此為藏福聚氣,可使主人增運固福;忌山尖、山嘴、刀背山脊處建窯,認為這些地帶福薄運淺。
二是講究前視寬廣。忌窯前逼窄及面山過高、過近或破敗猙獰。忌沖墕口和沖溝臨岔。認為寬廣主富貴,財源茂盛;逼窄即如大山壓項,后代不興旺,人無遠見,胸懷小,欠聰明,難發跡;臨破坻則山破人悲,居宅不寧,人多病;不避沖墕口則后人不走正道,不出展。窯前臨河,寧眠弓灣水,不居弓背水。認為前者聚財主富,后者流財主貧。
三是講究遠離廟宇、墓地。人們既敬神又畏鬼,對神靈不能有絲毫褻瀆,對鬼則避而遠之。
四是講究坐字。民間認為,修窯決不可占子、午、即、百四字,即正北、正南、正東、正西四個方向,因為此四字大“硬,只有廟宇、衙署才能在此修造,一般人家因福薄運淺,服不住此等尊位,強占則會多災多難、損運折福、家敗人衰。
一般窯洞的坐字是八卦中的乾、艮、巽、坤四個字,陜北修窯多用乾山巽向、亥去巳向、壬山丙向、戌山辰向、辛山乙向(以上座西北向東南)秘癸山丁向、丑山未向、艮山坤向、寅山申向、甲山庚向(以上皆座東北向西南),對應反方向坐字極少用。字選好后一般也不正坐,仍要偏左或偏右三分。
破土動工要依據擇定的坐字,看山“空不空”。山“空”則宜動土,山“不空”則不能動土,否則就會觸動太歲。所謂“在太歲頭上動土”是要遭禍的,還要忌三煞(劫煞、災煞、歲煞)。山空可動土又要選黃道吉日,兇日動土不利。
陜北窯洞的內飾和生活——
陜北窯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陽,背靠山,面朝開闊地帶,少有樹木遮擋,十分適宜居住生活 。
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后窯,有的1進3開,從外面看4孔要各開門戶,走到里面可以發現它們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洞一般窯壁用石灰涂抹,顯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臺,在炕的一頭都連著灶臺,由于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周圍的三面墻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陜北人將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 它們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與粗糙的墻壁直接接觸摩擦, 還可以保持清潔。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圍子上作畫。這就是在陜北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炕圍畫。
陜北人的窯洞把廚房與臥室合二為一, 燒飯的鍋頭連著大炕, 灶口為蛤蟆嘴形,無論是燒柴還是燒煤,都不用風箱。做飯時,灶火的一部分熱量通過炕道,燒熱了土炕,既做了飯,又取了暖,一舉兩得。
土炕還是陜北人家庭生活的紅火中心。來人盤腿上炕,米酒、紅棗端上桌,賓主交談,其樂融融。前炕緊靠窗戶和門口,這給年輕人談情說愛創造了空間。
陜北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窗戶分天窗、斜窗、炕窗、門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紙裝飾。它們根據窗戶的格局, 把窗花布置得美觀而又得體。窗花貼在窗外,從外看顏色鮮艷,內觀則明快舒坦,從而產生一種獨特的光、色、調相融合的形式美。窗格疏朗,陽光可以自由地透進來。
馬蜂窩上藏馬薔薇的分享照片“在陜北”
怎么樣,對于窯洞,大家的了解是不是又深了一些?感興趣的或者有這方面研究的,也歡迎和我們留言交流哦!
不過講實話,現在住窯洞的人確實越來越少了。這源于村里的人越來越少,老年人們住慣了窯洞不愿搬去單元樓里,窯洞似乎更多的是村里老年人們的專屬名詞。
隨之被忽略的,是否還有箍窯的技術(陜西省非遺技藝)?看窯的風水地形之說?盤炕的技術(相當考驗師傅們的技術)、以及隨著窯洞的門窗技術、門窗上的窗花花……
這才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