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外賣市場中,京東外賣曾以“品質堂食”為響亮口號,高調開啟了它的征程,試圖掀起一場震撼行業的“品質革命”。
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曾在內部講話中痛陳外賣行業亂象,直言現在某些平臺綜合傭金率高達25%-30%,商家被逼用劣質食材,騎手被算法壓榨,消費者吃到“廁所炸雞”。他宣布京東外賣將踐行“三毛五理論”,每賺1元利潤,僅留3.5毛用于企業發展,其余6.5毛反哺商家、騎手與消費者。
基于這樣的理念,京東外賣設定了一系列高標準,立志要重新定義外賣品質的內涵。2025年2月11日,京東外賣正式啟動“品質堂食餐飲商家”招募,宣稱只招募具備實體門店的商家,通過審核營業執照、審核門店照片、銷售人員線下拜訪核驗等方式確保品質,后續也會不斷提升全方位審核能力。
在平臺傭金方面,2025年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可享全年免傭金,這一舉措對飽受高傭金之苦的商家來說,無疑極具吸引力。同時,京東外賣還宣布為騎手繳納五險一金,解決騎手的后顧之憂,從配送服務上提升品質體驗。
此消息一出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引發行業震動,美團港股當日暴跌近7%。京東憑借整合達達集團的即時配送網絡和京東App的流量入口,試圖打造“電商+即時零售+本地服務”的生態閉環,展現出十足的野心與決心。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隨著京東外賣的發展,一些令人大跌眼鏡的問題逐漸浮出水面,狠狠打臉了劉強東的“品質革命”宣言。
近日,多家媒體曝光了京東外賣在商家審核環節存在的嚴重漏洞,一些無堂食的小作坊竟搖身一變,成為了平臺上的“優質商家”。在福州,記者實地走訪發現,一些標注為“品質堂食”的店鋪,實際只是狹小的外賣作坊,店內僅擺放著簡單的制作設備,根本沒有可供堂食的空間。
例如,一家名為“米思樂披薩意面店”的店鋪,在京東外賣平臺上展示的是寬敞明亮的堂食環境,桌椅整齊擺放,而實際探訪時,卻發現它位于一個隱蔽的小巷子里,店面破舊,僅能容納幾名員工操作,所謂的堂食區域根本不存在。
不僅如此,一些聲稱有堂食的商家也存在諸多問題。部分商家為了通過審核,用自用餐桌、泡茶桌等臨時拼湊成堂食位,敷衍了事。福州一家名為“翻滾吧炒飯店”的商家,平臺上展示的堂食照片看起來整潔有序,但當記者實地查看時,發現所謂的堂食桌椅只是商家自用的普通桌椅,周圍還堆滿了雜物,就餐環境十分簡陋。
還有商家上傳的經營證照地址與實際地址不符,卻依然能夠順利通過審核上線。例如,某家登記在A地址的“六和貴州遵義羊肉粉店”,實際卻開設在B地址的某大學食堂內,而這一情況并未被平臺審核出來,這無疑是對京東外賣品質審核機制的極大諷刺。
當然,這些被曝光的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背后可能還隱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亂象。劉強東當初信誓旦旦宣傳的“品質革命”,如今卻淪落到如此境地,實在令人唏噓。曾經大力宣傳的高品質、嚴審核,在現實面前顯得如此不堪一擊,這與外賣行業中臭名昭著的“幽靈外賣”又有什么本質區別呢?
消費者原本期待著京東外賣能帶來一股清流,讓大家吃上真正放心的外賣,可如今的這些亂象,無疑讓消費者的期待化為泡影,也讓京東外賣的品牌形象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問題出在哪?
京東外賣商家審核問題的根源,首先在于其審核機制的不完善。京東客服回應稱,主要通過商家線上上傳的資料進行審核,實際并未對店鋪進行實地查看把關。這種僅依賴線上審核的方式,無疑給了一些不良商家可乘之機。他們只需上傳虛假的照片和信息,就能輕松繞過審核,蒙混過關。
例如,一些商家用PS技術修改門頭照片和堂食照片,使其看起來符合平臺要求,而平臺卻無法從線上資料中辨別真偽。線上審核無法全面了解商家的實際經營狀況,對于商家的衛生條件、食材來源、人員管理等重要信息難以做到有效監管。這就導致了一些衛生狀況堪憂、存在食品安全隱患的商家也能進入平臺,給消費者的健康帶來潛在風險。
其次商家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不惜采取弄虛作假的手段,以獲取在京東外賣平臺上的入駐資格。在利益的驅使下,他們忽視了商業道德和消費者權益,只想著如何快速上線,賺取更多的訂單收入。一些無堂食的小作坊,看到京東外賣的“品質堂食”標簽能夠吸引更多消費者,便想盡辦法偽造堂食條件,以進入這個看似利潤豐厚的市場。平臺在監管方面的缺失也為這種現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再加上,京東外賣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過于注重商家數量的增長,而忽視了對商家質量的把控。為了盡快打開市場,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平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放寬了審核標準,或者對審核工作不夠重視,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監督和管理機制。這使得一些違規行為得不到及時的發現和糾正,從而愈演愈烈。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亂象的出現,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便是消費者。
許多消費者選擇京東外賣,正是沖著其“品質堂食”的宣傳而來,期望能夠享受到干凈、衛生、高品質的餐食。然而,實際收到的餐品卻與宣傳大相徑庭,這無疑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當消費者滿心歡喜地打開外賣包裝,卻發現餐品來自一個衛生條件堪憂的小作坊時,心中的失望和憤怒可想而知。這種行為不僅違背了消費者的信任,也可能對消費者的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另外,京東作為外賣行業的新進入者,京東外賣以“品質”為賣點,本應給行業帶來新的活力和規范。然而,如今出現的問題卻讓消費者對整個外賣行業的審核能力和管理水平產生了懷疑。消費者在選擇外賣時,會更加謹慎,擔心其他平臺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這對于已經在努力提升形象和服務質量的外賣行業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此前,外賣行業就曾因食品安全問題引發過公眾關注,如“幽靈外賣”“后廚臟亂差”等事件,這些問題已經讓消費者對外賣行業的信任有所動搖。如今京東外賣的這一風波,更是讓消費者的信任雪上加霜。如果外賣平臺不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將會導致消費者對整個外賣行業的認可度下降,進而影響行業的發展。
未來該何去何從?
我國外賣用戶規模已達5.45億,占網民半數。外賣行業競爭已進入精細化運營階段,美團、餓了么等平臺紛紛強化商戶資質審核體系,而京東外賣此番主打“品質堂食”的賣點,本應是對外賣行業向好發展的推動,但如今卻因審核不嚴,讓“品質外賣”淪為口號。
從商業邏輯看,京東外賣急于擴張規模而放松審核,無異于飲鴆止渴。短期看或許能快速提升商戶數量,但長期必將透支平臺公信力。尤其當“品質”成為核心賣點時,任何造假事件都會直接動搖品牌根基。
而此次“品質堂食”造假事件,無疑給京東外賣敲響了一記沉重的警鐘。京東外賣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外賣市場中立足并長遠發展,必須痛定思痛,迅速采取行動,加強審核機制,完善監管體系。
一方面,要加大對商家資質審核的力度,不僅僅依賴線上資料審核,更要加強線下實地核驗,確保商家提供的信息真實可靠。例如,可以借鑒美團外賣的做法,建立專業的審核團隊,對商家的經營場所、衛生條件、人員資質等進行全面細致的檢查,從源頭上杜絕無堂食小作坊和虛假商家的混入。
另一方面,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商家的經營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進行處理。比如,通過分析商家的訂單量、好評率、差評內容等數據,判斷商家是否存在刷單、虛假宣傳等違規行為,一旦發現,立即采取警告、下架、罰款等措施,嚴肅處理違規商家。
與此同時,京東外賣商家審核漏洞事件,也給整個外賣行業敲響了警鐘。外賣行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品質監管,共同營造一個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各外賣平臺應加強自律,相互監督,形成良好的行業競爭氛圍。
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應加強對外賣行業的監管力度,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對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只有通過平臺、商家、政府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解決外賣行業存在的問題,讓消費者吃得放心、安心。
消費者作為外賣行業的直接參與者,也應增強自我保護意識,積極參與到行業監督中來。在點餐時,要仔細查看商家的信息和評價,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下單。如果發現商家存在問題,要及時向平臺或相關部門投訴舉報,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有消費者的監督意識提高了,才能形成強大的社會監督力量,促使外賣平臺和商家更加重視品質和服務。
總而言之,這場風波暴露出的是互聯網平臺“重流量輕監管”的通病。當審核機制形同虛設,所謂的“品質承諾”就成了營銷噱頭。監管部門需加強對平臺審核義務的追責力度,消費者也應通過投訴渠道積極維權。畢竟,外賣不僅關乎便捷,更關乎食品安全這個民生底線。
京東若真想在外賣市場分一杯羹,是時候把“品質”二字從口號轉化為實際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