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漆漆 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5月13日晚,一年一度的戛納國際電影節隆重開幕,眾多中外明星齊聚星光璀璨,曾斬獲過金棕櫚大獎的導演是枝裕和亮相紅毯。
這讓小萬忍不住想起,十年前的今天,2015年5月14日,由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海街日記》在戛納首映,導演和片中的四姐妹綾瀨遙、長澤雅美、夏帆、廣瀨鈴也是這樣走上紅毯。
一轉眼,《海街日記》已經首映十年了。
十年前《海街日記》在戛納首映
十年轉瞬即逝,這部電影如同一壇珍藏的青梅酒,隨著時間的沉淀愈發香醇,回味無窮。
《海街日記》
《海街日記》改編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畫 ,故事發生在日本鐮倉,這座充滿生活氣息的海濱小城。
香田家的三姐妹幸(綾瀨遙 飾)、佳乃(長澤雅美 飾)與千佳(夏帆 飾),自幼便經歷家庭的破碎。
父親在15年前與情人私奔,母親也狠心將她們扔給外婆撫養。外婆去世后,三姐妹相依為命,住在外祖母遺留下來的老屋里 。
父親葬禮的邀請函打破了她們平靜的生活。在葬禮上,三姐妹見到了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鈴(廣瀨鈴 飾)。
鈴的生母早已過世,繼母對她也不好,出于血緣的羈絆與心底的善良,三姐妹決定帶鈴回鐮倉一起生活 。
從此,四姐妹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共同譜寫了一曲充滿溫情與治愈的生活之歌。
大姐幸,身為家中的頂梁柱,早早承擔起照顧妹妹們的責任,她的溫柔與包容給予妹妹們無盡的安全感。
二姐佳乃直爽樂觀,是個典型的都市女性,她努力為生活打拼,同時也會為家中的事務出謀劃策;三姐千佳活潑開朗,是家中的開心果。
小妹淺野鈴,起初因自己特殊的身份而有些拘謹,但在姐姐們的關愛下,逐漸敞開心扉,融入姐妹們的大家庭。
是枝裕和的電影風格,向來以細膩真實、充滿“生活流”氣息著稱,在《海街日記》中他摒棄了跌宕起伏的戲劇性情節,用大量的長鏡頭與固定鏡頭,平靜細膩地記錄著四姐妹的生活。
四姐妹一起在院子里摘青梅、釀青梅酒的場景,鏡頭靜靜地捕捉著她們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青梅的酸澀、陽光的溫暖、姐妹間的歡聲笑語,都被定格在畫面之中。
死亡和別離在這部電影里成了若有似無的背景音,女孩子們在淡淡煙火氣中,傳遞出治愈的生活態度,成了那個夏季里最溫柔的畫面。
《海街日記》中有許多令人難以忘懷的高光片段。
煙火大會的夜晚,鈴穿著浴衣和同學去海貓食堂,老板娘幸子讓鈴帶一份炸竹莢魚給二姐佳乃,并感慨地說羨慕鈴的父母,把她這個寶貝留在世間。
晚上鈴回到家,發現姐姐們都換上了浴袍,一家人一起在院子里放煙花。姐妹四人的歡聲笑語在夜空中回蕩,溫暖的親情在煙火的映照下愈發濃厚。
還有幸和鈴一起爬山的情節,她們發現了父親曾經帶她們去過的地方,鈴向幸述說了父親生前對鐮倉的懷念。
那一刻,姐妹倆敞開心扉,那些積壓在心底多年的情感與疑惑都隨風飄散。幸對鈴的保護,本質上也是對童年被父親遺棄創傷的某種代償。
電影中的構圖也極具藝術感,充滿了日式美學的韻味。
無論是鐮倉美麗的海濱風光、充滿生活味道的街道,還是四姐妹居住的老房子,都在導演的鏡頭下展現出一種寧靜和諧的美。
少年風太騎單車載著鈴穿過櫻花隧道的畫面,少女揚起的臉頰比盛開的櫻花還要明艷,這幅畫面美得讓人難忘。
說起來,是枝裕和導演和戛納電影節淵源頗深,他曾憑借《小偷家族》獲得第71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大獎。
十年前《海街日記》亮相戛納
近些年導演的作品《怪物》《掮客》《如父如子》《海街日記》《無人知曉》都曾經入圍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里,家庭和暖意,是兩個極為重要的標簽。
從《無人知曉》中被社會忽視的孩子們艱難的生存狀態,到《如父如子》中抱錯孩子兩個家庭的最終黏合;還有《海街日記》里,四姐妹在父親去世后的共同追念與互相支持。
《小偷家族》講的是搭伙過日子,感情不因血緣而區分;《掮客》試圖表達的,同樣是臨時“家庭”成員之間的抱團取暖。
今年1月,是枝裕和執導的新劇《宛如阿修羅》在網飛上線,《海街日記》里的“四妹”廣瀨鈴同樣參演了這部新劇。
《宛如阿修羅》
有意思的是,導演又一次講述了“四姐妹”的故事,看似幸福的四姐妹,突然遭遇家庭動蕩。她們宛如阿修羅一樣,有時會有溫馨時刻,有時也會打架。
這種非血緣關系,或非原生家庭成員產生的情感紐帶,近年來逐漸成為是枝裕和導演的創作母題。
在是枝裕和的作品體系里,《海街日記》占據著獨特而重要的位置。與導演的其他作品相比,這部片少了幾分現實的沉重與殘酷,多了一份溫暖與治愈。
十年后再看,這部影片更呈現了某種超前的預言性:在少子化和老齡化成為主流的日本社會,四姐妹的共生模式,恰似當代社會的微型烏托邦。
是枝裕和早已顛覆了傳統家庭的慣有框架,佛龕前供奉的不僅僅有亡父的遺照,也有姐妹們共同釀造,經歷歲月洗禮的梅子酒。
是枝裕和用這部經典作品證明,家庭敘事不必是史詩般的代際創傷展示。
那些被鐮倉海風吹散的日常碎片,在長鏡頭的凝視和時光的打磨中,自會凝結成珍珠,那是十年來永不褪色的海街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