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中,劉墨林可謂是新生代官員中,最受雍正帝重視和加恩的一位。有了這層關系,也讓他在官場上混得很開,影響力和號召力僅次于前朝的探花孫嘉誠。
但隨著孫嘉誠的被殺,李紱作為新任的清流派領袖上臺,以及雍正帝的新政推行進入到深水區,劉墨林的好日子也到了頭。
前有弘歷去河南解決考生罷考事件,惹得清流派極度不滿,回頭卻將劉墨林推出來應對百官。后有李紱被罷官,弘歷不便出馬送行,卻派早已得罪了清流的劉墨林去吃癟送行。
那么,劉墨林在弘歷的心目中究竟是啥地位,為什么三番五次讓他去擋箭呢?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文章:看懂了劉墨林向李紱下跪敬酒,才明白他為啥活成了悲劇?
一、
八王議政逼宮失敗后,弘時受雍正帝的命令去抄老八胤禩的家,在那里,叔侄倆有一番非常深刻的對話。
老八胤禩先是總結了自己失敗的原因,說自己敗就敗在了“八賢王”這三個字上,但凡不那么賢,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場。隨后,他便提到,弘時還是沒有修煉到家,從對自己面帶愧色就能看出,還是不夠狠,難成大事。
隨后,話題一轉,老八胤禩開始評價雍正帝的這三位皇子來,尤其是弘歷:
“你聽清楚了,你有兩點不及弘歷,第一,精明不及弘歷,第二,狠毒不及弘歷!”
為此,他也給出了解釋,比如狠毒方面,弘歷處處以儒雅寬厚示人,但是該動手的時候連眉頭都不帶皺的。這次他去山東巡視,可謂是一路走,一路殺,殺巡撫、殺藩臺、殺臬臺,連旨都不帶請的。
若論精明,老八胤禵特意提到了科舉朋黨案,也就是清流派被一網打盡的案子:
“科舉朋黨案,他是正經的欽差,卻把個劉墨林推薦出來,得罪科甲官員,他自己躲得遠遠的,還不讓你皇阿瑪起疑心!”
正因如此,才讓弘時堅定了要先下手的信念,避免后下手遭殃的悲慘后果,從而跟自己的八叔一樣追悔莫及。
也正是因為弘時聽從了八叔的建議,才派出了殺手,前往江南刺殺弘歷。也因為這次刺殺行動,讓本就命途坎坷的劉墨林成了弘歷的替死鬼,再也回不來了。
二、
那么,我們就得好好琢磨一下老八胤禩的話,身為寶親王的弘歷為什么要把劉墨林推出來當擋箭牌呢?
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田文鏡在河南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導致生員罷考一事說起。河南生員們罷考,作為呼應,朝中的清流派(科甲官員)也組織起來聯名上折子彈劾田文鏡。
雍正帝當然知道大家心里在想啥,畢竟觸犯到這些人的利益了,所以他不僅生氣撕掉了奏折,還對老十三胤祥表態:
“朕絕不讓步絕不姑息,哪怕是得罪了全天下的讀書人!”
說是這么說,但河南罷考的考生還在跟田文鏡對峙,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所以,雍正帝決定派弘歷跟著劉墨林一起去處理此事,以此堵住百官之口。
弘歷這個人,咱們之前也詳細分析過,此人以狠著稱。總結來講,便是先禮后兵,該說的給你們說透了,若是不聽,呵呵……后果很嚴重!
果然,他一到河南,別說考生了,連田文鏡都怕啊,急忙派人去迎接,還特意囑咐:
“他掉了一根頭發,我砍你們的頭!”
要知道以前雍正帝也到過河南,都沒有這種待遇,足可見弘歷之狠。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弘歷面見罷考的考生,一開始也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但最后卻亮出了底牌:
“若是再有不進考場,甚至繼續鬧事的,就是和我過不去!”
和弘歷過不去,可就不僅僅是革掉功名那么簡單,還會被依法治罪!
三、
但是,弘歷真的這么支持新政,這么挺田文鏡嗎?
并不是!
他可是真隨老爹啊,他做的這些,全都是做給雍正帝看的。要知道,當初他跟著劉墨林剛進到河南地界時,曾經說過這么一句話:
“田文鏡在這里推行新政,又做的過于操切,怎能不受到人家的非議?”
他這么一說,跟在其身邊的劉墨林,當然得贊成啦,畢竟他也是科舉制度的受益者,也是清流派一員:
“至理名言!”
但弘歷這樣說,沒啥問題,你劉墨林這樣說,就是屁股沒有坐正,就得挨敲打的。所以,等到他們回京之后,弘歷一下子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反過來力挺田文鏡了。不僅挺田文鏡,還學當年的老爹,想做雍正帝的“孤臣”:
“茍利社稷,雖千萬人吾往矣。讓兒臣去跟他們斗,就是得罪了全天下讀書人,兒臣一個人擔下來。”
這樣一來,雍正帝相當欣慰,對弘歷的這次河南之行的考核,也以滿分告終。但弘歷不能得罪全天下的讀書人,自己也不想得罪這些讀書人,總得有人去得罪吧?
這個人便是被雍正帝和弘歷父子,推到前面的劉墨林,所以,面對李紱、陸生楠和謝濟世提出的河南考生為啥罷考,雍正帝點名讓劉墨林去回答問題。
劉墨林也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上了,說他們表面上是反對田文鏡,其實是反對新政,言外之意,你們要是聰明點,就別再問了。
四、
但李紱這個清流派領袖也不是白當的,他早就有話在這里等著劉墨林呢,所以,沒等他說完,馬上就補上一句:
“他們為什么反對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是因為新政本身不好,還是因為田文鏡試行新政有偏差?”
看了沒有,當初的弘歷給劉墨林埋了多大一個坑,這個問題不管回答是新政不好,還是田文鏡不好,都會中了李紱的計。敢說新政不好,那可是政治不正確,分分鐘要你命。回答田文鏡不好,好嘛,等于是支持清流們的看法,也彈劾田文鏡了?
所以,不管怎么回答,都會讓雍正帝下不了臺!
好在劉墨林這個新科探花也不是白封的,他根本就不正面回答,反而掏出個小本本,開始給大家算開的賬了。當然,他算賬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說田文鏡多么好,而是為了說明新政推行對老百姓,對賦稅來講,有多么好。
也就是說,李紱、陸生楠和謝濟世原本是彈劾田文鏡無緣無故罷免了羅鎮邦他們,想評論田文鏡做事有無差錯的。現在好了,成了新政好不好,要不要推行了?
那他們當然啞口無言了!
當然,劉墨林畢竟此時也屬于清流,自然不想跟大家為敵。所以,他在駁斥李紱時,時不時就搬出寶親王弘歷來當擋箭牌,根本沒顧及弘歷的眼神有多哀怨。他其實是在想方設法讓李紱他們別誤會自己,自己并不是替田文鏡說話,而是替新政說話。
五、
見劉墨林已經將李紱他們懟的啞口無言,雍正帝又不適時宜的跳出來當和事佬,說著河南罷考考生已經復考了,你們把聯名上的折子也拿回來,這件事啊,到此為止!
其實,若是之前雍正帝沒有把彈劾田文鏡的折子撕了,這件事啊,還真有可能到此為止了。
可惜,還回去的折子很快就被清流們發現,這是撕過的啊:
“從這份折子上就可以看到,我們這些科甲出身的人,竟比不上田文鏡一個酷吏!”
有一說一,田文鏡在做事方面確實不夠圓滑,往往喜歡以權壓人。這一點,也確實比不上人家李衛,所以同樣在推行新政,同樣是阻力重重。人家李衛在江蘇就搞的如魚得水,非常順暢,田文鏡就舉步維艱,處處為難。
事實上,雍正帝只要在清流們面前裝模作樣,訓斥田文鏡幾句。說他確實做事太激進,回頭朕說說他,讓他推行新政的時候,注意一下,也就完了。
可他越維護田文鏡,就越會讓清流們寒心,這些文人可是把氣節看得比生命都重。想當年明朝的嘉靖帝,為了堵住這些文人的嘴,往死里打屁股,直到一口氣打死了十六個,這才消停下來。
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李紱決定上交辭呈,以此向雍正帝表明,自己不愿意跟田文鏡這樣的酷吏同朝為官。
這倆人也確實倔,一個就是認為田文鏡是完美的,一個就是逼著皇上說不完美,且兩者都不愿意退步,結果便是雍正帝大怒!
六、
被降職的李紱不服,跑去找三王爺胤祉訴苦,胤祉告訴他:
“叫你去工部你就去,自然有人說話,我也會說話!”
所以說,為啥后來雍正帝非要整三王爺胤祉,連他下跪求情都不允啊,問題點就在這里,他才是隱藏在背后的大佬,真正的清流派領袖。
三王爺胤祉一表態,其他的清流們自然不管不顧,一個個上折子,繼續彈劾田文鏡。當然,也有可能大家是誤會了三王爺胤祉,原本想找個機會跟雍正帝嘮嘮,就別給李紱降職了。結果大家這么一鬧,好了,被雍正帝認為結黨了,直接將幾個領軍人物拉到了菜市口。
當然,這些清流們彈劾田文鏡的同時,不忘把恨意也撒到劉墨林頭上:
“還有那個劉墨林,望風梯榮,取媚皇上,居然一味的替田文鏡說話,簡直是斯文敗類,咱們一塊參他!”
甚至于,劉墨林也跪在大殿前求皇上開恩,饒了李紱等人,其他官員都對其行為不齒,一個個繞開了他。
反而弘歷,順利進到大殿,在那里求情的三王爺胤祉立馬就見到了希望。還說自己這張老臉是不管用了,你來的正好,快勸勸皇上。
果然,弘歷一求情,雍正帝真就法外開恩了,掏出了一份赦免詔書,特意遞到弘歷手中,讓他去收攏人心:
“弘歷,赦免你做吧!”
這樣一來,雍正帝和弘歷父子倆一唱一和,弘歷原本要得罪這些清流當孤臣的。現在倒好了,得罪清流的人成了劉墨林,他倒成了李紱的恩人,清流派的救星了。
七、
事實上,寶親王弘歷此舉確實很得人心,不僅是清流們,連京城的旗人們也夸他好。
比如伯倫不歸酒樓那一群剛分到四十畝地的旗人們,說起弘歷救李紱李大人的事跡,那叫一個繪聲繪色。其中一個就說了,弘歷拿到圣旨,立馬就跨上了黃驃馬,并命它:
“奉旨去救李青天,你給我飛著去,倘若耽誤了時辰,我立刻宰了你!”
對啊,什么叫英雄好漢,這才是英雄好漢!
他們不僅夸李紱李大人是好漢,也在夸寶親王弘歷是英雄,英雄救好漢,一段佳話啊。
但,寶親王弘歷對李紱做的事情,并沒有結束。李紱雖然被赦免了,但官是做不成了,也只能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回家養老。
畢竟他替清流派的利益發聲,還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故新生代的清流們以王文昭為首,前來替他送行。李紱臨走前,也給大家一些忠告,他仍然覺得為朝廷辦事,這本就是讀書人的職責,自己并不后悔:
“望諸位弘揚圣人之道,為我大清多保留一些正氣,元氣!”
正在此時,遠處傳來一陣馬蹄聲,原來是劉墨林快馬加鞭的匆匆趕來。原本就對他很有意見的李紱,見是他來了,眉頭一皺,哼了一聲,不愿意看他。
隨后劉墨林倒了一碗酒,并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寶親王說,他不能來為李大人送行了,托我代他敬你一碗酒!”
八、
畢竟李紱這條命就是寶親王弘歷和三王爺胤祉救的,李紱自然得感恩,所以這碗酒他端起來便一飲而盡了。
隨后,劉墨林跪了下去,又端起一碗酒,說自己是老師的門生,這碗酒是自己敬老師的。原本他以為李紱會接酒,卻沒想李紱根本不買賬,說不敢:
“我李紱何德何能,敢作你的老師?”
隨后,轉身,拂袖,與眾人告辭,帶著隨從,牽馬遠去……
看著老師離去,劉墨林就像吃了一只蒼蠅般難受,而且,最后連自己昔日的好友王文昭,也是沖他嘆了口氣,轉身走了。
那么,又一個問題便出現了,劉墨林真是奉寶親王弘歷的命令前來給李紱敬酒的嗎?
確實,劉墨林有跟清流派消除矛盾,重歸于好的迫切需求。但是,若他以自己的名義給李紱敬酒,很可能被嚴辭拒絕。但若是打著寶親王弘歷的名號敬酒,他斷然不能拒絕,說不定就借助這碗酒,喝下了自己敬的酒了。
一旦李紱喝了自己敬的酒,就代表著老師原諒了他,那么其他的清流們也就沒必要堅持孤立劉墨林了,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但是,寶親王弘歷這人,咱們之前也說過的,一向以狠著稱,若是有人打著他的旗號招搖撞騙,一旦被他知道,后果很嚴重。
所以,這種可能性不大,若他真這樣做了,最后莫名其妙在弘歷面前死掉,倒也說得過去,畢竟寶親王可不敢留這種人。
九、
若是寶親王弘歷真想敬李紱一碗酒,那他為什么不親自來,還要派劉墨林來呢?
眾所周知,李紱等人被雍正帝判了極刑的理由是結黨,是以“朋黨案”結的案。弘歷跑過來替李紱求情,本就已經犯了雍正帝的忌諱,這時候再來給李紱敬酒,他還想不想繼承皇位?
雍正帝到后期最忌諱的便是自己選的接班人,沒辦法繼續推行新政,在處死弘時的時候,弘時就不理解。是啊,弘歷哪點比自己強,為什么你鐵了心要將皇位傳給他,還為了他要殺孩兒呢?
雍正帝就說了:
“那朕就告訴你,只有弘歷才能夠繼續推行朕的新政,也只有弘歷才能夠把這個國家治理好!”
所以說,從河南考生罷考派弘歷去解決,就是雍正帝對弘歷的考驗。他要搞清楚,弘歷到底同情不同情這些考生,到底能不能把新政推行到底?
弘歷表現的對這些考生,這些清流越痛恨,越咬牙切齒,雍正帝就越高興,也就越愿意將皇位傳給他。
所以,弘歷不可能拿自己的前途不要,非要派個劉墨林去討好本就已經罷官不做的李紱。
當然,有人會說,既然這樣,他干嘛還去替李紱求情。這個問題前面已經說過了,這本就是他跟雍正帝定的計策,是父子倆唱雙簧,幫弘歷收割清流派的。
不然的話,三王爺求情不行,弘歷一來怎么就行了。而三個行刑官的表,怎么就那么巧,同時停在了午時二刻?
十、
由此可見,能派劉墨林去給李紱敬酒的,只剩下一個人,那就是雍正帝!
弘歷已經借助雍正帝完成了對讀書人的收割,若再去派人聯絡李紱,那就越界了。弘歷不能主動去派劉墨林給李紱敬酒,但雍正帝卻可以為了讓弘歷繼續收割清流派,而派劉墨林去。
這樣一來,弘歷即位之后,就不會像自己一樣,阻力這么大,留這么多罵名了。
與此同時,他也知道劉墨林在這次河南罷考事件中,有點虧,被自己和弘歷推出去當了擋箭牌。所以,也有讓他跟清流派修復感情的因素在,即使他知道此去劉墨林大概率會碰釘子。
所以,我們也能看到,劉墨林去給李紱送行之后,并不是回到弘歷那里復命,而是到了雍正帝那里復命。這才有了,雍正帝聽完劉墨林的匯報之后,不顧自己身體不適,要跟他喝酒:
“他李紱不跟你喝,朕同你喝!”
末了,他知道劉墨林心里憋屈,知道他背黑鍋的滋味不好受,還跟他說:
“不說你,就是朕,又何嘗不是受盡了冤屈?”
隨后,就要傳旨升劉墨林為從二品的內閣學士,軍機章京上行走,等于是進了軍機處當秘書。劉墨林若是后來沒死的話,弘歷上臺,他就是接替張廷玉的不二人選。
可想而知,一旦劉墨林接著這個差事,他更將不容于清流了。是啊,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弄得自己的老師殺頭的殺頭,革職的革職,那他的名聲也就徹底臭了:
“微臣何以立朝為官,何以在世為人?”
當然,就算劉墨林不接受這份賞賜,他的名聲也好不了了。
早在他被雍正帝欽點了探花開始,就已經被眾臣所不容了,畢竟他逛妓院,有違禮法的行為,本就被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清流們所不齒,偏偏他還受到了重用。
其次,他逛妓院也就罷了,還跟隆科多家的大公子起了矛盾,甚至在殿試時還敢頂撞隆科多。這樣一來,忌憚隆科多勢力的官員,也不敢跟劉墨林走的太近。
再加上劉墨林被雍正帝樹了榜樣,成了推行新政的領軍人物,他想全身而退,難!
當然,劉墨林的死也是疑點重重,這個問題之前已經講過了,就不說了。總之,通過河南考生罷考一事,就能看出來,劉墨林確實被利用了。
從他給李紱下跪敬酒,祈求原諒就能看出來,他最終活成了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