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伴隨著政事的更替,一代又一代的執政者們為了富民強國進行了無數次的改革,諸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等等。這些改革家們也因為各自的成就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濃重的一筆。相比之下,雍正帝的改革對于并不是那么的如雷貫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它不重要,所謂的“康乾盛世”,皆賴于雍正的承前啟后。正是由于雍正皇帝強力扭轉康熙王朝的種種積弊,康熙盛世才得以圓滿并延續;也正由于雍正皇帝的銳意革新和進取,乾隆王朝才能達到盛世的巔峰。
雍正皇帝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幾個皇帝之一。從即位前“九子奪嫡”的意外勝出,到執政時的“殘暴嚴酷”之謎,再到壯年突然暴斃,短短的十三年皇帝生涯,就留給史家諸多猜測。民間野史傳說雍正的形象以負面居多,形象多以暴君出現。其實,雍正即位目前一般認為是合法的,即沒有所謂的篡位之說,傳說中的“十改于”更是無稽之談。這也不難理解,康熙執政后期已經出現了統治力不足的跡象,過于寬松,吏治問題嚴重。而雍正的性格特點,辦事風格等等都顯示出他比較擅長解決這些問題,所以對康熙他應該是最好的繼承人選。關于雍正的死因說法不一,目前主流觀點是病逝,病因主要是操勞過度或者服丹藥(雍正大概是中國最后一個寵幸道士煉丹的皇帝),民間傳說被呂四娘所殺不大可信。總之,民間野史對雍正皇帝的評價多為負面,而學術界則多為正面。那么,既然雍正的改革是為了造福于民,且取得了那么大成就,為什么在民間得到的更多是罵聲呢。
原因有幾個方面,一是雍正的鐵腕性格,很多官員被毫不留情的處理掉,加上改革就必須得罪人,改革必然會得罪一部分利益的既得者,但冒天下之大不違去改革變法,其心其勇氣是值得被肯定的,更何況雍正改革解決了許多康熙年間連年征戰給國家所帶了的許多社會問題。愚以為,沒了雍正朝的那十三年,圣祖歸西后接著就讓乾隆爺來干,清朝別說撐到二十世紀,我覺得撐完十八世紀就算是頂了天,有學者就指出雍正在民間的“惡名”大多是由這些落馬官員散播出去的。二是文字獄,雍正一朝僅十三年的文字獄總數超過其父六十年的數目,這無疑在漢族知識分子中留下極惡劣的印象。其實還有一點就是雍正在位時間過短,給人匆匆過客的感覺,沒有足夠的時間讓民眾理解改革帶來的好處,成果都被乾隆享受了,這樣也給他的“印象分”減了不少。而且以魯迅先生的理論,某朝時間長一點,該朝便好人多;某朝時間短一點,該朝便壞人多。帝王也是如此,在位不久,自然就贊譽寥寥。
雍正的改革主要集中在政治,經濟方面,在軍事,文化方面也有一定建樹。主要有以下內容:
第一,整飭吏治。即位伊始,為懲治腐敗,雍正帝克服各方面的阻力,在全國上下大規模地開展了清查虧空、耗羨歸公、實行養廉銀制度和取締陋規等工作。由于他態度堅決, 措施得力, 清政府的財政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官吏貪污、吏治敗壞的情況大有好轉。
第二,秘密建儲制。雍正的前任們一直無法解決皇儲的問題,特別是康熙,更是上演了“九子奪嫡”。雍正吸取前代的教訓,想出一個辦法,既預立皇位繼承人,又不公開宣布,這就是秘密立儲。即將傳位詔書置密封錦匣中預先收藏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后。這是建儲制度的一項重大創革。其積極的方面是,既有利于在皇子中選優,又避免皇子們爭奪儲位,相對地保證了皇位繼承的平穩過渡。
第三,加強皇權,設軍機處,密折制度等等。雍正七年,雍正帝借口與蒙古噶爾丹交戰,整理軍報的內閣遠離內廷泄密的機會比較多,由此,他成立了軍機處。軍機處成立之后,辦公高效,并排除了王公貴族,也排除了內閣大臣,使皇帝朝綱獨斷,既不容皇帝大權旁落,也不允許臣下阻撓旨意。皇帝通過軍機處直接向各地方官員下達命令,努爾哈赤以來的議政處就漸漸形同虛設了。作為輔助皇帝決策與行政的機構,軍機處漸漸成了處理軍國要務的中樞。軍機大臣沒有定員,少則二人,多則九人。主要職掌:每日晉見皇帝,商承處理軍政要務,以面奉諭旨名義,對各部門、各地方發布指示;面奉諭旨,起草公文,由朝廷直接寄發,稱為“廷寄”。封函標明“某處某官開拆”字樣,由兵部捷報處發送;撰錄保存公文,就是將皇帝批閱的奏折,撰錄副本,稱為“錄副奏折”。另一項重大的改革是密折制度,所謂密折,就是機密的奏文。皇帝特許的官員才有資格上奏折。康熙朝具折奏事的官員100多人,而雍正朝則增加到1200多人。皇帝通過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員對話,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實際情況。奏折運轉處理程序,因“閣臣不得與聞”,而避開閣臣干預,特別是官員之間互相告密、互相監督,強化了皇帝專制權力。
第四,廢除賤籍。大家知道印度古代有賤民,清朝雍正王朝之前也有賤民。明朝以降戶口有軍籍,有民籍,有賤籍。民籍就是士農工商,賤籍就是賤民,不屬于士農工商,他們不能讀書,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世世代代身份不能改變,身份地位相當低下。賤籍據說從宋朝以來就延續下來了,他們只能做一些被人看不起的工作。雍正帝先后下令取消賤籍,讓他們編為民籍,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豁賤為良涉及到的人雖然不是太多,但是在歷史上是有其積極的進步意義的。
第五,改土歸流。在云、貴、粵、桂、川、湘、鄂等省少數民族地區,在雍正朝以前主要由世襲土司進行管轄。盡管此前已有“改土歸流”的舉措,但雍正帝卻全面推行了“改土歸流”制度,就是革除土司制度,在上述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這種管理體制,同內地大體一樣。雍正帝的改土歸流政策,削弱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減輕了西南少數民族人民的負擔,促進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
第六,攤丁入畝。這是一項重大的賦稅改革。中國自古就有人丁稅,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須繳納人頭稅。雍正帝實行改革,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攤丁入畝”,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項措施有利于貧民而不利于地主,是典型的“殺富濟貧”。這是我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
第七,反對朋黨。雍正帝從親身體驗中深知朋黨的危害:朋黨各行其是,破壞朝政統一,損害君主權威;朋黨之間互相攻擊,任用私人,不僅會破壞正常的用人原則,也干擾了君主行使用人去人的權力;朋黨各抒政見,自我標榜,批評朝政,擾亂君主視聽,妨礙既定的政策。所以雍正帝說“朋黨最為惡習”。他反對的朋黨不僅包括朝廷中的拉幫結派,也包括科甲出身官員的師生同年的宗派關系。對于科甲朋黨,雍正帝宣稱,欲“將唐宋元明積染之習盡行洗滌”,表明他為澄清吏治、醫治痼疾的決心。
以上就是對雍正改革的一個簡要概括,當然具體措施及施行的狀況遠不止如此,例如還有廢除腰斬,適度開放海禁等等。可以肯定的是,雍正皇帝的大刀闊斧的改革的確是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有力的整治了康熙遺留下來的內政問題。方苞曾經說過,康熙是“治亂之君,平外固國”,而雍正則是“治平之君,安內治國”,不帶夸張地說,雍正的改革有扭轉乾坤之功。
雍正多次提起,說先帝將國家重擔交給了他,聽起來這是一句謙虛的話,實則這個大清朝的攤子,真的太難收了。雍正反復強調,新政也是康熙的遺愿,他和弘歷聊天之時也曾說起,他不想將這個重擔再交給下一代。雍正做了最累的人,做了最壞的人,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但他對弘歷卻說:"不要學你阿瑪,學學你的皇爺爺。"雍正留給世人一些工于心機,心狠手辣的印象,被人點了差評也實在怨不得他人。但是在我們去評價一位皇帝時,我們不能用對待常人的眼光去審視他們,于國于民雍正帝不失為一個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