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坎卦的主要內容、人生智慧及陽宅風水影響
166 2025-09-01
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了打造文化名山,與廣東楹聯學會共同組織“觀音山上觀山水”最佳下聯征集活動,持續時間之長,參與人數之多,設立獎金之高,影響范圍之廣,評獎懸念之謎,堪稱楹聯文化史上的奇跡、奇葩,引起了圈內的巨大反響,也引發了人們對一些深層問題的思考。“觀音山上觀山水”到底想要什么樣的最佳下聯?
很多人說,只要出聯人、出錢人滿意,就是“觀音山上觀山水”想要的最佳下聯。說的有道理,但不夠準確。準確地說,符合《聯律通則》、配得上’觀音山上觀山水’、體現中華文化智慧,才是想要的最佳下聯。
什么叫符合《聯律通則》
《聯律通則》是千余年來楹聯藝術規律的總結概括,是指導楹聯創作實踐的基本遵循,也是鑒賞楹聯作品質量的準則尺度,也是楹聯藝術創作的一次解放、拓展與提升。
《聯律通則》最核心的是六條基本規則,即:字句對等,詞性對品,結構對應,節率對拍,平仄對立,形成意聯。簡稱“五對一意”。
從“觀音山上觀山水”征聯評獎情況看,絕大多數人對“五對”的理解基本到位,但對“一意”理解不夠深刻,應用不夠自覺,甚至把它撇到一邊了。這是創作不出和評選不出最佳下聯的根本原因。
規則明確:“形成意聯。形式對舉,意義關聯。上下聯所表達的內容統一于主題”。二十多個字,揭示了楹聯藝術的絕妙處:出一個聯,就能用“意義關聯”、“內容統一于主題”的規則推導出另一聯。運用之妙,存乎一“意”。如果偏離了“意”,上下聯就“貌合神離”聯不上了,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對聯。
“觀音山上觀山水”,簡單明了,一語中的,給人以明確的意義:到觀音山上觀賞山水自然美景。
按照“形成意聯”的規則推導它的下聯,直接關聯的是觀音菩薩或者佛學智慧。假設把觀音二字忽略了,還能推導出什么樣的下聯?上下聯還能統一于一個什么樣的主題?這座山失去了最大的特色——觀音還能吸引人嗎?到這里旅游還有多大意義?文化名山還有主題靈魂嗎?
超出了觀音或佛學范圍“意義”就關聯不上了。由此可見,“觀音山上觀山水”想要的最佳下聯,第一位的是要符合《聯律通則》,“五對一意”一個都不能少。
什么叫配得上“觀音山上觀山水”
《聯律通則》解決了楹聯創作“五對一意”的通用性普遍性問題,但未解決具體的特殊性問題。說白了,就是要解決下聯用什么來對觀音的特殊性問題。
對“觀音山上觀山水”,出聯人鄒繼海先生有兩種解讀:一個是無主語句——在觀音山上觀賞山水。還有一個是有主語句——觀音在山上觀賞山水。
對第一種解讀,大家沒有任何異議。對第二種解讀,大家普遍感到故弄玄虛,牽強附會:觀音菩薩是救苦救難、普渡眾生的,觀賞什么山水?出聯人身為中國楹聯學會原副會長、廣東楹聯學會會長難道不懂嗎?當然不是不懂,而是有深層的用意:把觀音從整個句子中突出出來,增加分析認識問題的深度。這就是他講的觀音、觀音山是兩個實體,下聯中要有旗鼓相當的對應。
有人說:“下聯老對不上來,不讓觀音欣賞山水,你讓她干什么去啊?”當然這是風趣、幽默。
觀音是菩薩。菩薩的覺位是自覺、覺他,略低于佛陀的覺位——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但遠高于羅漢的覺位——自覺。菩薩中影響最大的有“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大乘佛教認為,人人有佛根,人人可成佛,修成佛陀、菩薩、羅漢正果的,是無量的。
從無量的佛陀、菩薩、羅漢中,選一個合適的“角色”對觀音,應該不成問題,但恰恰出現問題,遇到了近乎無解的難題:具體選到誰都對不住觀音。羅漢的覺位低,肯定對不住。就是用最頂級的釋迦牟尼佛來對觀音,也不盡人意。
這上聯出的真絕,太絕了!
什么叫體現中華文化智慧
“觀音山上觀山水”的最佳下聯征集,連年征戰,久攻不決,難道真的無解嗎?答案是否定的。那它的“最佳下聯”究竟在哪里?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智慧里。如果連“觀音山上觀山水”的最佳下聯都找不上,還能有中華文化自信嗎?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意思是說,窮極則變化,變化則通達,通達則恒久。這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基本原理。也適用于對聯的推導、鑒賞與學術爭鳴。
在“形成意聯”的大前提下,下聯用哪個具體的佛陀、菩薩都對不了觀音,怎么辦?從學習佛學智慧入手,而后化繁為簡,推敲精選。
比如什么是“佛陀”?翻譯成漢語就是“覺者”。“覺者”可以對觀音。什么是菩薩?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薩埵”是大士、大菩薩的意思,是尊稱。菩提是覺、智、道的意思,去掉兩個頓號,就是“覺智道”了,覺智對觀音,道對山。覺者、覺智是佛教專有名詞。可以推出“覺智道中覺道心”,“覺者道中覺道心”的下聯,算是有“形成意聯”的答案了。覺道、覺心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以此類推,還可以找,找到更好的選項。
有人說,這不符合“下聯中須融入東莞觀音山景點且具有詩意”的要求。放眼眺望,觀音是觀音山最醒目的景觀。下來就是道路,不是景觀的“好景觀”。可能是投入資金最大的項目,也是到觀音山旅游利用率最高的基礎建設。人們走在崎嶇漫延的山路上,邊走邊看,看了山水美景,看了不少景觀,增加了佛道儒智慧,難道這樣的道路不是重要景觀嗎?不是覺智道、覺者道嗎?道路好,景觀好,森林好,山水好,風水好!值得到此一游、多游、常游。
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里,有觀音雕像主景觀,還有佛道儒“三圣堂”、“五福林”、道教“仙宮嶺”等名勝,是中華儒釋道文化高度融合的風水寶地,是觀賞山水自然美景、覺悟道心人文智慧的旅游圣地。
如果在下聯中體現佛學為主,兼顧儒道精髓,滿足征聯各項要求,應該能算得上當之無愧的最佳下聯——閃耀著中華文化的智慧光芒,匯聚著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精神力量,啟迪、激勵著人們用真理戰勝人生煩惱痛苦,到達快樂幸福的理想彼岸!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具體的、生動的、入心的、給力的、增福的。愿“觀音山上觀山水”早遇知己,喜結良緣,以嶄新的神采祝福來自四面八方的有緣人!
懇請多提寶貴意見,旨在切磋交流,活躍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