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寄愁心與明月的下一句是什么?
173 2025-09-02
從民國時期到現在2023年底,在這將近100年間,崇明農村的建筑不管是從風格還是結構來說都一直在變遷。在這里我們著重聊一下四汀頭宅溝和崇明近、現代農宅。
1四汀頭宅溝
清末民初的崇啟海地區,飽受風潮侵蝕,地勢低平,陰冷潮濕。如果想要一個可以安心居住的房屋,那就要好好動動腦筋了。于是聰明的崇啟海先人們就想出了四汀頭宅溝這一崇啟海地區獨有的建筑。
四汀頭宅溝指每個農宅四周都開掘宅溝環繞,于正南架設吊橋,或留一土壩,俗稱“撐門壩”,宅溝南北稍長,東西稍短,宅院平面略成正方形。宅溝的外圍一般都種有各種樹木,還會有一片竹林。四汀頭宅溝的房屋總體格局坐北朝南,有一字型、曲尺形、三廂屋、四廂屋等結構類型,正屋建于宅北部,中間前后無墻則作為穿堂,供人出入。
崇明四汀頭宅溝建筑
四汀頭宅溝一般都是堂屋向南,以磚木結構為主,當時條件最好的宅地院內還設有“四進三場心”這種最高規格。
隨著人民物質生活的提高,崇明地區的老房子逐漸被推倒重建,現在崇明地區現存的四汀頭宅溝式民宅已所剩無幾了。
2崇明近代建筑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崇明人家開始漸漸搬離老宅開始重新另找土地重建房屋。當時的房屋建筑以磚木結構的平房為主。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建造,以三到五間小屋為主,有廚房間、臥房和堂屋。一般都朝南或者朝東開門。為了防潮防汛,每間房屋一般都設有20公分左右高的門檻。廚房間內設施簡單,設有土灶一個、吃飯方桌一張、長凳數條以及極為簡陋的碗櫥一個。
七八十年代平房
當時的崇明人家里都沒有冰箱,為防食物變質腐敗,大家都喜歡在廚房的房梁上放上一個圓勾,再在圓勾上掛上飯籃,飯籃里會存放一些剩飯剩菜。據說食物在房梁上掛著可以增長食物的保存時間。臥室里一般會放上雕花大開門床或者極其簡陋的總連架子床(崇明話讀音)數張,大櫥一個,梳妝鏡臺一個,放衣服的板箱數個。堂屋一般用于擺放紅白喜事等宴席,但在家里一般沒啥大事發生的前提下,堂屋一般用于儲存稻谷糧食。
當時的崇明人家還會在住房邊上用竹子圍上個雞棚或者用磚砌上個羊棚或者兔子棚。住房的另一邊則會砌上一個簡陋的茅廁,當時條件差,坐廁器具沒有馬桶,都是用木頭制成的一張類似于凳子的坑棚板。一到夏天,茅廁四周就臭氣熏天,蚊蟲滿天飛。
3崇明現代建筑
到了80年代末,我國實行了宅基地政策。在崇明地區,每人都可以分到30平米的宅基地面積。這時候,崇明人家都紛紛把舊時的平房拆了重新砌造樓房。一般三口之家建宅基地為90平米的房子,四口之家建宅基地為120平米的房子,房屋基本都是2或3層。房屋結構基本為一字型或者7字形。樓房邊上還帶有1-2間附房,面積大概在30-60平米之間,一般總做為廚房和儲物間。附房邊上還帶有1-2間矮平房,用于存放柴草和茅廁(現在新農村建設基本都已拆除)。
跟舊時平房一樣,一字型的樓房都是朝南開門,而7字形的樓房則有一間房子朝東開門。聽長輩說房子不能朝西或者朝北開門,據說會把陽光擋住影響風水。聽說我村里有個人不聽人勸執意建造了個朝西小屋,后來沒過多久就生了重病,可能風水還真有點說法。
崇明7字型樓房?朝東附房
崇明樓房的內部結構功能齊全,底樓設有廚房、餐廳、堂屋、儲存室、衛生間,二樓則設有臥室兩間、會客廳或者書房一間、衛生間一間。
近些年崇明農村人家都興起在外院搭建圍墻,這樣房屋的安全性就得到了保障。隨著越來越多的崇明人家私家車的購入,有些人家還把附房改造成了車庫,這樣汽車就不怕風吹雨打了。
2023年末的今天,隨著專業建筑設計團隊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崇明農戶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徹徹底底改造了他們的樓房,有些開民宿的農戶甚至在院子里砌上了游泳池。現在的崇明農村房屋建筑風格或北歐風,或美式鄉村風,或日式風,可謂是五花八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