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短視頻的崛起,主流媒體面臨著與新媒體的融合與碰撞的挑戰。為適應這一變革,主流媒體在短視頻新聞傳播領域不斷探索策略創新,強化其權威性、準確性和深度。本文圍繞提升主流媒體短視頻新聞傳播力的策略創新做了深入探討,以幫助主流媒體更好地適應并引領短視頻新聞傳播的未來趨勢。
在數字化時代的脈搏中,短視頻已逐漸嶄露頭角,成為現代社會最受歡迎的信息傳播形式之一。從抖音、快手到小紅書,人們在忙碌的生活節奏中,愈加偏愛這種簡短、直觀且富有吸引力的內容形式。當這股短視頻的浪潮與主流媒體相遇,無疑激起了一場融合與碰撞的風暴。主流媒體作為社會的輿論引導者和信息守護者,面臨著如何在新媒體短視頻的浪潮中錨定自我定位與價值的問題。因此,對于如何創新策略,提升主流媒體短視頻的傳播力,成為亟待探討和研究的核心議題,這不僅關乎媒體的生存與發展,更影響到信息的準確、快速和廣泛傳播。
一、短視頻新聞的特性與挑戰
>>>>
(一)短視頻的定義及特征
短視頻是時長較短的視頻內容形式,通常在幾秒到幾分鐘之間。與傳統的長視頻相比,短視頻更為簡潔、直觀,并針對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消費習慣進行優化。其核心特征包括時長的簡短、內容的高度精練、傳播速度快以及強烈的社交屬性。在當前的互聯網文化中,短視頻通過其獨特的形式和內容吸引了大量用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
(二)短視頻新聞的受眾特點
短視頻新聞的受眾通常是移動互聯網的高頻使用者,他們年輕、活躍,對信息的需求迅速且多變。這部分受眾具有較短的注意力跨度,但對于高質量、有創意和立即性的內容有很強的吸引力。他們習慣于在碎片化的時間里消費信息,而不是專門騰出大段時間。他們更傾向于與內容互動,包括點贊、評論或分享,因此,社交屬性對他們而言尤為重要。
>>>>
(三)短視頻的影響力與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短視頻已經成為信息與娛樂傳播的前沿陣地,尤其在移動互聯網盛行的時代。與傳統媒體形式相比,短視頻憑借其簡短、直觀和高度互動的特點,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年輕用戶。不僅是娛樂內容,短視頻也逐漸成為新聞、教育、營銷等多個領域的重要傳播工具。它的普及和影響力已經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獲取和分享信息的方式,推動了社會傳播模式的轉型。
二、主流媒體的傳播力現狀
>>>>
(一)主流媒體的傳播模式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各大主流媒體均經歷了深刻的傳播模式演變。早期主要依賴于傳統的印刷、廣播和電視渠道進行新聞傳播,強調的是中央化、標準化的信息輸出。隨著互聯網和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巨頭新浪、搜狐和網易崛起,主流媒體開始轉型,增設了數字平臺和移動應用,以滿足日益多變的用戶需求。近年來,面對社交媒體和個性化信息推送的趨勢,這些主流媒體更是進行了內容創新和形式多樣化的嘗試,如短視頻、直播、互動評論等,以保持其在信息時代的領先地位和影響力。
此外,它們也在與社交平臺、算法推薦等新技術進行融合,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加及時、個性化和參與感強的新聞體驗。在數字化的海洋中,主流媒體與社交平臺的協同傳播如同古老的樂章與現代的節奏交融。以新華社為例,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我國最具權威性的媒體之一,在短視頻平臺上展現了與眾不同的魅力。2022年,新華社社交媒體賬號總漲粉1.8億,快手平臺粉絲超3000萬,這不僅是數字的勝利,更是內容創新與技術融合的雙重勝利。
>>>>
(二)主流媒體傳播力挑戰
面對短視頻這股洶涌澎湃的潮流,主流媒體仿佛站在歷史的交匯點,感受著兩股力量的交鋒。一邊是傳統的報道深度與權威性,另一邊則是短視頻的即時性與互動性,它們如同古老的城堡與現代的摩天大樓,各有千秋。短視頻的流行挑戰了主流媒體原有的傳播邏輯,要求其在時間、內容和形式上進行更為迅速和直觀的調整。短視頻的輕松、娛樂和碎片化特點與主流媒體的深度、嚴肅和連貫性形成鮮明對比,如同風與石的碰撞,既有火花四濺的沖擊,也有深深的痕跡留存效果。主流媒體在這場變革中,需找到平衡點,既要保持自己的核心價值和專業品質,又要善于借助短視頻的魅力,打破傳統的桎梏,與時俱進。
三、如何提升主流媒體新聞傳播力
>>>>
(一)內容質量與差異化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被信息海洋所包圍,單一、刻板的信息難以獲得受眾的關注。在這個短視頻的紅海時代,內容的質量與差異化成為吸引受眾目光的關鍵。一方面,內容質量是主流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這不僅意味著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更在于深入挖掘,提供有深度、有見解的分析和解讀。在碎片化閱讀的時代,高質量的內容可以幫助主流媒體與受眾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從而提高傳播;另一方面,內容的差異化更是新聞傳播的靈魂。面對各種信息的同質化,受眾更加渴望看到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報道和解讀。這不僅僅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報道,更是在內容形式、視角選擇、敘事方法等方面進行創新和變革,使內容更具觀賞性和吸引力。深度、原創性和差異化的內容能為受眾帶來新的體驗,讓他們停留、思考甚至采取行動。要想在這熱鬧非凡的舞臺上脫穎而出,不僅需要高亢的歌喉,更需要與眾不同的歌曲。
人民日報是我國傳統的權威媒體,卻并不古板。它聰明地運用短視頻這一新媒體形態,深入地挖掘、精心地策劃,展現了其在時代變遷中的適應與創新。以文章《抓好老城保護提升,讓胡同居民過上現代生活》為例,這篇報道既從宏觀角度描繪了首都北京的發展新貌,又從微觀層面展示了普通居民的生活情景。這樣的內容既有深度,又貼近人心,體現出人民日報對熱點新聞的深入剖析與獨特視角。再如,《生死緝毒》與《張桂梅的第12年送考》兩部微紀錄片作品,前者深入毒品問題的真實與殘酷,后者則關注教育與堅守的故事,它們都將大事件與典型人物相結合,展現出新聞背后的人性與情感。而《聽!關于金磚,世界青年這樣說》則將焦點轉向了國際舞臺,展現了人民日報對全球視野的關注與拓展。這些作品的亮點不僅僅在于它們的新穎與差異化,更在于背后的政治意識與責任擔當。它們不僅是一則新聞,更是一種聲音,一種態度,一種向全社會展現的價值觀。
>>>>
(二)技術與平臺融合
在數字化時代,單靠內容的魅力已不足以抓住人們的眼球。主流媒體面臨的不只是與新媒體的競爭,更是與自身的轉型挑戰。技術與平臺的融合,為主流媒體打開了一扇探索新傳播模式的大門。技術如同巧手中的畫筆,賦予了內容更為生動的形態,而平臺則如同展覽館,為這些作品提供了一個展翅飛翔的舞臺。技術的進步使內容的制作和發布變得更加便捷。例如,VR、AR等技術手段,使新聞報道變得更為立體和沉浸式,觀眾不再是被動接受的一方,而是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報道內容,提高了信息的吸收率和傳播效果。與新興平臺的融合使主流媒體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受眾。通過與短視頻、直播平臺、社交媒體等平臺的合作,不僅能夠擴大報道的覆蓋面,還能夠與青年一代的用戶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滿足他們對于快速、娛樂化、互動性強的內容的需求。此外,技術與平臺的融合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變革,更重要的是內在的思維轉變。主流媒體需要摒棄傳統的守舊觀念,敢于嘗試、勇于創新,將技術和平臺作為自己傳播策略的有力工具,而不是被動適應的對象。只有這樣,主流媒體才能在數字時代保持其核心競爭力,繼續發揮其對社會輿論的引導作用。人民日報敏銳地捕捉到了技術與平臺融合帶來的無限可能,與四川廣播電視臺、四川觀察聯合開啟了“新千里江山圖·活力四川”系列直播活動,打開了一扇通往四川美景的窗戶,讓觀眾沉浸其中,仿佛身臨其境。21場的精彩直播,帶領觀眾跨越山水,走進了迷人的甜城內江。在甜源蔗鄉,我們仿佛能夠嘗到甜城源遠流長的那一抹甜蜜;而威遠連界鎮,則讓我們領略到了中國最長石板河的清涼與地質奇觀的獨特魅力。而這一切,都得益于直播技術的加持,使內容變得更為立體、生動,人們仿佛能夠跨越屏幕,真實地感受到這片土地的魅力。技術與平臺的融合不僅僅是一種傳播策略,更是一種藝術,一種將內容與受眾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的藝術。而人民日報的這次嘗試,無疑為其他媒體展示了一種全新的、更為生動的傳播方式,體現了真正的創新與前瞻。
>>>>
(三)互動與社區建設
在數字化的媒體生態中,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傳播模式已不能滿足現代受眾的需求?,F在的受眾不再滿足于被動接收信息,而是渴望參與、互動甚至產出內容。這種轉變正是主流媒體轉型的重要突破口,通過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和構建社區,來強化受眾的歸屬感和參與度,從而提升新聞傳播力。
互動是建立與受眾關系的橋梁?;顫姷幕硬粌H能夠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更能實時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反饋,以調整報道策略。通過線上調查、問卷、直播互動等方式,媒體可以及時收集受眾的意見,為他們提供更加貼合心意的內容。社區的建設是媒體融合發展的又一關鍵。構建社區不僅能聚集受眾,更能形成一種歸屬感,使受眾成為媒體的忠實粉絲甚至傳播者。主流媒體可以借助社交平臺,創建官方社群、論壇等,鼓勵受眾分享、討論、產出內容,這樣不僅能夠擴大媒體的影響力,更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內容生態。
以新華社為例,在報道醫保集采這一重大政策時,其不僅在官方渠道通過短視頻發布了詳盡的新聞,還在官方社群中設立了相關討論話題,鼓勵受眾留言、分享他們的看法和經驗。特別是當報道中提到六批藥品集采“團購”了234種藥品,涉及金額達到公立醫療機構年藥品采購總額的30%;以及高值醫用耗材集采如冠脈支架和人工關節的平均降價超80%時,這引起了廣大受眾的關注和熱烈討論。有的分享了自己或家人因此受益的故事,有的提出了對于此類政策進一步改進的建議。這種方式不僅增加了新聞的傳播度,還為新華社收集到了大量的受眾反饋,為后續報道和深度解讀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加強互動與社區建設是主流媒體在數字化時代提升新聞傳播力的有效策略,通過這種方式,媒體不僅能夠更好地服務受眾,更能建立起與受眾之間的緊密聯系,形成一個健康、有活力的傳播生態。
>>>>
(四)培訓與團隊建設
在數字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與范圍已經迅猛增長,媒體團隊的素質與協同能力成為提升新聞傳播力的決定性因素。當新的傳播工具和策略層出不窮時,如何讓媒體團隊緊跟時代步伐,甚至引領潮流?答案很簡單,即持續的培訓與團隊建設。如果一位老派的記者堅守筆和紙,而不去適應數字工具和社交媒體,那么他的報道勢必會被時代所邊緣化。因此,對團隊進行系統的培訓,使其掌握新的技能和理念,是不可或缺的投資。這并不僅僅是教給他們如何使用新工具,更多的是培養他們的數字思維,幫助他們理解現代受眾的需求與習慣,從而制定更為有效的傳播策略。與此同時,強調團隊的協同也尤為重要。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單打獨斗已經很難有突破。只有將記者、編輯、視覺設計師、技術人員等多方力量結合起來,共同創作,才能確保新聞的質量與傳播效果。更進一步,團隊間的溝通與協作可以催生出創意的火花,使報道更具吸引力與深度。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的,但這種力量并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需要通過持續的培訓和團隊建設來培養。這就好像一塊鉆石,原本就具有內在的價值,但經過打磨,它的光芒才能更加奪目。為此,許多主流媒體已經開始投資于團隊的培訓與建設,組織研討會、外部培訓等活動,讓團隊成員不斷學習、進步。更重要的是,他們重視團隊文化的塑造,鼓勵團隊成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此激發團隊的創造力。只有擁有了卓越的團隊,主流媒體才能在這個變革的時代堅守新聞的核心價值,同時不斷創新,與時代并進。
四、結束語
在數字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主流媒體繼續在短視頻新聞傳播領域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它們不僅是社會輿論的引領者,更是文化傳承和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在眾多碎片化、瞬息萬變的信息中,主流媒體的權威性、準確性和深度始終是人們信賴的堅強后盾。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演進和受眾需求的日新月異,維持現狀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的傳播要求。通過短視頻策略創新提升新聞傳播力成為主流媒體必須面臨和考量的課題。未來的傳播不僅是速度與范圍的競賽,更是內容、形式與互動性的全方位創新。為此,主流媒體必須深入研究受眾需求,掌握前沿技術,加強團隊培訓,并勇于嘗試與其他平臺和形式的融合。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傳播競技場中立于不敗之地,持續為人們提供高質量、有深度的新聞內容。
注:本文配圖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