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平凡的世界》是鄉土作家路遙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書寫的農村與城市“交叉地帶”的時代之歌,塑造了黃土高原上形形色色的農民形象,書寫了鄉村以及城鎮十年間的變化。選文講述的是田曉霞在電影院門口,意外遇到了昔日好友——已經在城里打工的孫少平的景象,兩人之間的情感變化、升華,惺惺相惜的“革命般的友誼”,以及兩人的愛情悲劇,都令人唏噓。
往期精選
專題三:“平凡”的人物,不平凡的美——路遙《平凡的世界》
原文解析
少平曉霞街頭重逢
①少平不知不覺遛達到了南關,這里離地委不遠的地方,有一座本城最大的影劇院,他很想去碰碰運氣,看現在放不放電影。
②他正在人群瞎擠,突然愣住了。他看見田曉霞穿件米色風雨衣,兩手斜插在衣袋里,正在幾步遠的地方微笑著看他。他僵立在原地,臉頓時象火一般燙熱。(孫少平并不是因為自己的窘迫臉發燙,而是因為自己當初沒有回復田曉霞的信,主動斷絕了與曉霞的聯系。時隔多年后再次見到曉霞,孫少平為當時的做法感到羞愧,同時在大學生田曉霞面前,他也有幾分拘謹。)
③她走過來,仍然微笑著,伸出手,說:“我以為這是在做夢。”
④“是……我也這樣認為……”他握了握她的手。一陣難言的沉默。
⑤“你現在是去看電影呢?還是到我家里去呢?”她掏出一張電影票遞到他面前。
⑥“不,你去看吧……我……”他的臉仍然象火燒一般。“我已經看過一次了……不過,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建議你也別去看了,咱們到我家里去吧!”曉霞似乎故意表現出一種矜持的態度,但顯然很難掩飾她的激動。
田曉霞顯然比孫少平更快適應了這場重逢會面,一方面得益于田曉霞優越的家庭環境和教育給予了她這樣的自信,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田曉霞在兩人關系中是采取主動態度的,她是一個敢愛敢恨、勇敢熱烈的女孩。重逢時的激動為感情的升溫打下基礎,兩人的故事由此重新展開。
⑦少平看見,曉霞已經完全是一副大學生的派頭了,個碼似乎也比中學高了許多。一頭黑發散亂地披在肩頭,上面沾著碎銀屑似的水珠。合身的風雨衣用一根帶子束著腰,腳上是一雙棕色旅游鞋。
⑧但是,站在這個人的面前,不知為什么,少平并不為自己的一身破衣服而感到害躁。相反,他覺得穿這身衣服見她正“合適”。
從對待條件比自己優越的女性方面來說,孫少平與他的哥哥孫少安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類型。孫少安因為身份的差距選擇主動與田潤葉保持距離,草草結束了兩人之間的曖昧關系;而孫少平盡管有著跟他哥一樣的窘迫境遇,卻沒有在田曉霞的熱情面前退卻,反而覺得“正‘合適’”。兩人的不同選擇反映出了教育和知識對于人精神的塑造,孫少平雖然貧困,但在精神上,他與田曉霞是平等的,兩個人的心意是相通的,因此他對自己的身份并沒有太多的擔憂。
⑨“何去何從?”她笑著把手中的票晃了晃。
⑩“我當然放棄了‘復仇’!”少平臉上的燥熱漸漸消退了。
?曉霞嘿嘿一笑,她很快把那張票向旁邊“釣魚”的人處理掉,便引著孫少平向地委走去。
?她向他挨近了一些,把雨傘遮在兩個人的頭上。他頓時感到自己沉浸在一片迷朦的湖藍色的夢幻之中……(“迷朦的湖藍色的夢幻”,作者用優美的筆調勾畫出了孫少平的內心世界,再次遇到田曉霞,往日的情誼再次翻騰涌起,田曉霞的熱情主動使得孫少平感到自己像處于夢幻中,這種溫暖的夢幻,或許正是少年情愫的具象表達。)近兩年了,他沒有見曉霞的面,他原來想,一年前他沒有答理她最后的那封信,他們的聯系也就隨之永遠地斷絕了。她將會變成自己記憶里的一個人,而在現實中他們再不可能見面。是呀,人家是大學生,他是一個鄉巴佬。相差如同天上人間……可是,現在卻猛然和她相遇在了這秋雨綿綿的黃原街頭……
?“你怎不回答我的問話呢?”她在雨傘下轉過臉,瞅著他。“一切都很明白……”他說。
?“是因為我上了大學,你仍然是個農民吧?看來,你還是世俗的!”曉霞不客氣地說。
?少平心里不同意老同學對他的評價。其實,他在靈魂深處并沒有低看自己。她顯然不了解他這兩年的變化。他之所以不愿和她再聯系,的確是因為兩個人在生活中的處境差異太大。(并不是因為身份差異大、覺得配不上而放棄與田曉霞的關系,而是明白這種身份差異確確實實存在,并且可能阻礙兩人的發展。從現實層面來說,孫少平并不想在不切實際的事情上消磨精力。)但這并不是說,他認為所走的道路就比上大學低賤。是的,他是在社會的最低層掙扎,為了幾個錢而受盡折磨;但他已不僅僅將此看作是謀生活命——職業的高貴與低賤,不能說明一個人生活的價值。恰恰相反,他現在倒很“熱愛”自己的苦難。通過一段血火般的洗禮,他相信,自己歷盡千辛萬苦而釀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這種認識叫做“關于苦難的學說”……曉霞把他引進了地委大門。看門房的老頭在玻璃后面滿臉堆笑向曉霞點了點頭,他們就徑直穿過一個大院,又通過一道小門,來到一個安靜的小院落。
孫少平雖然在物質上是匱乏的,但在精神上是富足的,這可以讓他以足夠的高度和田曉霞站在一起。“關于苦難的學說”是孫少平的學說,也是作者的想法,作者通過孫少平之口,傳達出自己對生活的進取態度:即使身處泥濘之中,仍可仰望星空。
?她引著他進了里間。
?他拘謹地坐在沙發里,環視著這個非凡的地方。曉霞忙著為他倒茶、削蘋果。
?少平在對面墻上的穿衣鏡里,看見自己穿著一身爛衣服頭發亂得象一團沙蓬,坐在這舒適的全包沙發里,實在有點滑稽。如果不是曉霞在,進來個生人看見他這副樣,會以為是個圖謀不軌的歹徒呢!
此處通過鏡像反映出孫少平的外貌,從衣著到發型、神態,都透露出與房間不相稱的“滑稽”,這種滑稽讓孫少平感到拘束,也從側面突出了田曉霞對孫少平真誠的接納。
?曉霞把一顆削好的蘋果遞到他手里,然后也坐在旁邊的沙發里,開始詢問他這兩年的情況。
?少平這才一邊吃蘋果,一邊打開了話匣子,如實地向曉霞敘說他的經歷和目前的狀況。
?在少平說話的時候,曉霞瞪著一雙美麗而驚訝的眼睛,聚精會神地聽著。
?少平說完后,曉霞象木雕一般呆坐在沙發里,不再發問,也不再說話。
田曉霞對于孫少平的經歷聽得入了神,“驚訝”表明田曉霞沒有想到孫少平做出了離開家自己出來打拼的選擇,經歷了這么多事情;“聚精會神”表明田曉霞對孫少平的經歷非常有興趣;聽完后“象木雕一般呆坐”,田曉霞此時的內心除了驚訝,或許還有更多的感嘆與震撼吧。可以看出她對孫少平的認識由此更進了一步,這個男孩的力量遠比他以為的大得多。
?少平也沉默了一會。然后他信任地對她說:“你不要對任何熟人或咱們的同學說起我的情況。我知道你能理解我,我才對你說了實情。不愿意我目前的真實情況讓別人知道。要是傳回原西,我父母一定會著急的。我希望在老人的想象中,我在黃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咱們同學之中,除過金波,誰也不知道我現在的情況;我也不愿意讓他們知道。這不是因為虛榮,而是不愿遭受虛榮者的嘲笑;我想默默地、寧靜地走自己的路……
?“你得向我保證這一點!”少平強調說。
雖然對自己的身份和現狀并不感到難為情,但還是不想讓別人知道,因為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思想覺悟,大多數人還是在世俗的浸淫中變得跟世俗一樣。雖然自己明白,但也不希望別人的閑言碎語來打擾自己的生活。
?曉霞象是從夢中驚醒,隨口說:“這你放心!”她站起來,“先不說了,讓我去買飯!咱們就不回我家里吃了,我知道你在我家里吃飯不自在。(田曉霞是高官之女,但沒有一點干部家庭子女的做派,反而體諒孫少平的感受。她是如此的善解人意,不會讓人為難。)我到大灶上去買……”
?曉霞從框子里拿出碗筷,又在桌子抽屜里抓了一把飯票,就很快出去了。
?一刻鐘以后,她端回一磁盆炒菜;菜上面摞了一堆饅頭。她拿出個小碗,給自己撥了一點菜,又拿了一個饅頭,說:“剩下都是你的!”
?少平估量了一下,說:“我大概可以消滅,不過,你不要笑話!”他說著就端起了盆子,不客氣地大吃起來。
?曉霞笑了。她坐在他旁邊,把自己碗里的肉又挑回到他的磁盆里。不知為什么,她這舉動使他想起了潤葉姐——那種黃土高原姑娘們所具有的溫暖的親切感……天色暗下來了。
田曉霞的關心是平等基礎上的分享,而不是站在高處的給予,所以孫少平愿意也樂于接受。在孫少平的成長中,田曉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作者用“黃土高原姑娘”形容了田曉霞對于孫少平的體貼,一方面表現了田曉霞對于孫少平的關心,一方面贊美了黃土高原上姑娘們的美好品質。
?曉霞拉亮電燈,把自己的碗放在一邊,站著看了他近一分鐘,突然問:“我能給你什么幫助呢?”
?少平抬起頭,說:“你如果認為什么書好,再象以前一樣,及時推薦讓我看。”
?“其它呢?”
?“不需要了。”
田曉霞提出要幫助孫少平,是站在好友的立場,尊重地提出詢問,而不是直接將自己的善意強行加在孫少平身上,沒有任何的主動給予行為,更沒有物質方面的援助,因為田曉霞明白這樣會讓孫少平感到不適,因為理解,所以避免。孫少平的要求也僅僅是借書,可以看出孫少平并沒有因為生活的困境就放棄精神的滋養,更沒有尋求物質的幫助,因為孫少平有著勞動者的堅韌和文學青年的自尊。反觀當下,在物質生活已經完全有保障的今天,借口忙于生活而放棄讀書的人卻比比皆是。
?“那我怎樣把書交給你?”
?少平想了一下,說:“我半個月來找你一次,行嗎?”“當然行!”
?“什么時候來比較合適?”
?曉霞也想了一下,說:“白天你都要干活,那么,就星期六晚上吧。就在這里。我爸一般星期六晚上都不在辦公室……”
?少平接著就告辭了。曉霞也不挽留,起身把他一直送到地委機關的大門口。
?分手時,她對他說:“我知道,你不愿意告訴我你在什么地方。但是,你一定要來找我啊……”
沒有挽留但對約定的見面充滿期待和激動,田曉霞盡管外表表現得平靜理性,但內心也是一個青春活潑的少女,兩人的感情也從這里更進一步了。
?“我會找你的!”他主動和她握了手,就轉身向街道上走去。
?雨不知什么時候已經停了,西邊遠遠的天空露出了一片烏藍。
雖然后來兩人的愛情沒有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或許這正是作者對于勞動青年孫少平的又一次考驗,孫少平并沒有在這場悲劇性的結局中就此消沉,而是展現出了更加強大的力量。有人說這種悲劇性或許與作者本身的經歷有關,也有人說孫少平與田曉霞盡管精神相通,但終究是兩個世界的人,在熾熱的感情面前或許兩人都忽略了這一點,但如果真的長久在一起生活,也難免會出現裂痕,所以作者草草了結田曉霞的生命,將這段感情保留在最美好的樣子。無論如何,田曉霞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富有特色的形象,更多的情節片段還需要同學們自己去體會。
下期名篇
《平凡的世界》田福堂:狹隘性與現實性并存的老一輩農民代表
本文節選自路遙《平凡的世界》,講述的田福堂參加女兒田潤葉和李向前的婚禮時的情景,表現出其狹隘又現實、自私自利又自卑的特點。
能力測評
A 識記
1.小說以陜北黃土高原上雙水村 、 、 三家的命運為中心,反映了從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廣闊的社會面貌。
2.某章開頭引用鄉諺“強扭的瓜不甜”,本章描述的主人公是 ( )
A.孫少平、田曉霞 B.武惠良、杜麗麗 C.田潤葉、李向前 D.田潤生、郝紅梅
B 理解
3.以下對原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孫少平看到田曉霞后感到臉像火一樣燙,是因為他當時穿的非常破爛,他感到很難為情。
B.田曉霞主動邀請孫少平去她家,可以看出她非常熱情大方,并沒有一般女孩子的內斂害羞。
C.孫少平“關于苦難的學說”是指他認為歷經艱苦得來的好處比輕而易舉得到的要更有滋味。
D.田曉霞并沒有詢問孫少平的住所,是因為她知道孫少平不想告訴別人,可以看出她很善解人意。
C 綜合分析
4.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表現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通過對孫少平外貌“臉燙的像火”的描寫和語言吞吞吐吐的描寫,表達了孫少平當時的窘境。
B.第七段中作者通過少平的眼睛對曉霞的外貌進行了描寫,有利于讀者更地感受少平的內心世界。
C.文章語言華麗,情感真摯,用典型化的方法,在藝術描寫中通過細節的真實表現生活的本質,這是現實主義手法的特點。
D.田曉霞對孫少平充滿敬佩,正是因為孫少平有著不同于別人的氣魄和深刻的思想,這也是孫少平不虛榮的原因。
D 鑒賞評價
5.田曉霞最終因為在洪水中救一個孩子而犧牲了,她與孫少平的愛情也因此成為悲劇。請結合文本,分析田曉霞的形象特征。
E 表達應用
6.假如你是田曉霞,請選擇一本書推薦給孫少平,并寫一封推薦信,要求寫出推薦原因,300字左右。
F 探究
7.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中,路遙說:“毫無疑問,終點絕不僅僅是情節和人物意義上的,更重要的它也是全書的題旨所在……即使是最‘漫不經心’的意識流小說,在戛然而止的地方也是煞費心機的。”因此有人說田曉霞的死是必然的,你是怎么看的?文中是如何體現這種必然性的?請結合作者的經歷以及時代背景談一談。
想要獲取詳細解析和參考答案的同學,請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進入“名著細讀”能力提升學習交流群,獲取答案,我們等你哦。
相關鏈接
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雙重影響(節選)
李 然
一、田曉霞之死
孫少平在經歷縣城求學、地區攬工、遷出戶口、煤礦招工等人生拼搏中,不管世俗身份多么低賤,精神世界卻永遠高貴不凡。他嗜愛讀書,無論工作如何繁重骯臟,也不管條件多么惡劣簡陋,他都堅持閱讀,堅持思考。他雖身處生活最底層,卻仍能閃耀出圣潔的光輝,他雖如牛馬般的掙扎,卻是有尊嚴地勞動,他把苦難升華成了苦難的詩和哲學,這也使他贏得了曉霞的芳心。小說一層層、遞進式地描寫了孫少平和田曉霞越來越親密的關系:相識、相知到相戀,就在孫少平即將收獲這完美愛情的時刻,田曉霞的生命卻戛然而止——因在洪水中救人而犧牲。
二、田曉霞之死的藝術分析
死亡與生存意識是一個哲學命題,它是作家人生觀、價值觀在其作品中的體現,實際上是對主人公自身品質的最高層次的深化和挖掘。對于田曉霞的死,作者運用了細節描寫和心理描寫手法,對人類心性進行撫摸和歌吟,對人物命運進行拷問和追思,展示了對復雜人生的瞭望和體驗。對生命本體的認識程度始終是衡量一個作家如何關切人類、關切自身的標桿。作者對死亡形態、死亡價值、死亡情感等方面的考察,力圖通過透視解剖生命終點的價值印證人類對生存意義的探索。
田曉霞之死的悲劇性結局是對主人公人格的健全和深化,表現出主人公僅僅熱愛自己的生活,不僅僅沉溺于自身的愛情小圈子,更重要的是展示了男女主人公對職業的責任、對他人的愛、對社會的愛。當得知南部某市發生特大洪水時,作為記者的田曉霞“在說話之間便沖進自己的房子,不到兩分鐘就穿好衣服,肩上掛了個黃書包走出來,抓起樓道的電話,給值夜班的副總編打了招呼,就旋風一般跟吳仲平下了樓梯。她一邊氣喘吁吁地往大門外跑,一邊對吳仲平說:‘謝謝你給了我一個機會!’勇敢的女記者情緒異常激動。”充分展示了田曉霞的職業敏感和職業責任。在抗洪現場奮不顧身搶救洪水中的兒童,關鍵時刻舍棄自己生命挽救他人的生命,是對生命熱愛的最高形式。
田曉霞之死的悲劇性結局也是男女主人公性格本質、命運悲劇孕育的內在照應,孫少平、田曉霞這對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是甜蜜的,是高尚的,是偉大的,可他們的愛情在一開始就孕育著悲劇,雖然他們的性格堅毅、獨立,也正因為如此,雙方的家庭環境、教育經歷、生活經歷及思想的發展,都會在將來共同的生活中出現矛盾和裂痕,因為具體的生活并不全是浪漫、理想和新奇的。作者用了一個有點宿命的手法,展示給我們一個殘缺愛情的美和偉大,是“斷了臂的維納斯”,讓這份超世俗的愛情能永遠在理想的幻境里熠熠生輝,顯示出“人性的悲劇美,悲劇的人性美”。
田曉霞之死的悲劇性結局印證了“大團圓結局”被批判之后形成的“不團圓主義”的勝利。現代作家往往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幸福的大團圓”結局,淺薄而缺乏深度,不容易讓人面對悲劇產生震撼的效果。賀秀蓮、田曉霞二人之死雖有不同,但同樣都導致了孫少安、孫少平兩人愛情的悲劇性結局。魯迅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死之本能是生之本能的繼續,它具有催人振奮的新生價值、促人深思的認識價值和垂范史冊的不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