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小的聲音,都是時代的回響。
互聯網深入生活,人們在這個平臺上發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訴求,哪怕是只言片語,也都刻下時代的印記,形成社會的合唱。無數細小的聲音匯聚成洪流,在關注、表達中推動著國家和社會前行。
2016年,眾聲喧嘩之中,我們能聽到時代怎樣的旋律?突飛猛進之時,又能看到社會怎樣的脈動?
注:本文是微信公眾號“人民日報評論”發布的“2016輿情觀察與思考”系列評論合集,本組評論得到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大力支持,部分數據與觀點取材自《2016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
民意的底色是“正能量”
——2016輿情觀察與思考①
每個人的表達匯成了心靈的洪流,
讓正能量從虛擬空間中奔涌而出,
激蕩在我們朝夕于斯的土地上
365天的日升日落,將無數人、萬千事濃縮成一圈年輪。即將過去的2016年,億萬網民在互聯網的言說,匯聚成一個巨大的聲場。恰如時間和重力能澄清泥沙俱下的渾濁,回望2016年的輿情,一個最明顯的感受是:即便仍有不同立場、不同觀點,即便仍有“槽點”、仍有“失焦”,“正能量”卻正在成為輿情的主流、民意的底色,在滄海橫流之際“透出人心向上的力量”。
有這樣一個小視頻:很多節拍器放在一起,雖然啟動時間不同、節奏不一,但在強大的共振之下,慢慢統一了節奏,一片嘈雜最終變成讓人震撼的鏗鏘聲響。幾年來,輿情的節拍也如這般日漸清晰。中國網民都已是“老司機”,在閱讀時代中學會了閱讀內心;而互聯網管理也日漸規范,在堵與疏之間激濁揚清。2016年,如果你曾轉發“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圖片,如果你曾跟著《馬克思是個九零后》一起RAP,如果你曾資助過那些陷入困境求助的人們……那么,向你致敬,你就是輿情正能量的生產者、傳播者,你就跟千千萬萬網民一起,以蓬勃的朝氣、厚重的底氣,在一步一個腳印中推動著社會的前行。
毫無疑問,互聯網正重塑著當代中國的精神價值。這一年,郎平帶著女排時隔12年重登奧運之巔,中國精神讓多少人熱淚盈眶;這一年,“胖五”“天宮二號”“墨子號”升空,中國紀錄讓多少人熱血沸騰;這一年,“中國航海第一人”郭川不幸失聯,“金孔雀”余旭將美麗定格長空,聶樹斌沉冤21年終得昭雪,中國面孔讓多少人心潮澎湃……有人說,“刷”可謂中國2016年年度漢字,從移動終端到人工智能、從紀錄到速度、從刷洗冤屈到刷新形象,“刷”出的是時代最生動的速寫。無數人為了這些人、這些事,為了這個國家、這個時代,歡呼、吶喊或者哭泣,以一次次點擊轉發,“刷”出了自己的存在感。“蜂群的聲音是春天的腳步”,每個人的表達匯成了心靈的洪流,讓正能量從虛擬空間中奔涌而出,激蕩在我們朝夕于斯的土地上。
這樣的正能量,不僅關乎時代的前進,更關乎心靈的成長。一張照片,成為冬日里的暖流:漆黑的路上,男子騎三輪車載著一個頭發花白的老人,一輛警車打開大燈緩慢前行,為他們照亮前路。類似的“熱鏡頭”,一年來在互聯網上漣漪般蕩開:懷孕7個月的醫生累得倒地睡著,公交車司機昏迷前最后的動作是踩剎車,杭州協警車流中準確預判塌陷位置……網友為什么會被這些普通人、平凡事所打動?正因為他們讓普通的人生呈現出另一個面向,讓貧乏的時代看到了另一種可能,生命的價值得以彰顯,人生的意義得以超越。博眼球、求關注者仍然甚多,但當網絡成為我們賴以棲居的精神家園,對主流價值的期待也日漸彰顯,人們在這里尋找娛樂也尋找感動,尋找慰藉也尋找力量,尋找著確定不移的價值,尋找著為何出發的初心。
30年前,北京大學教授錢天白發出了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到今天,年輕人已經成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很多人曾認為有堵“次元墻”,隔在網絡二次元與現實三次元之間。但2016年的輿情或許表明,年輕人主動感受著時代,他們在與國家、與社會、與他人的對話中,讓家國情懷超越“次元壁”,成為青春的一部分。2016年,看大勢,反腐專題片《永遠在路上》累計播放量超千萬,全面從嚴治黨引來廣泛點贊;說大事,長征勝利80周年、建黨95周年,微博相關話題總閱讀量超10億,“不忘初心”成為流行語,“半床被子”打動年輕網友。南海仲裁案等事件中,“愛國”二字更是在90后的心底激起最強烈的情感。這一代人見證了國家發展、國力強盛,對國家和民族充滿自豪,樂于傳播每一點進步和每一份感動。當年輕一代更多地把視線從風花雪月轉向“星辰大海”,也就在與時代的同頻共振中完成著自身的蛻變與成長。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但是總有人能看到這火,然后走過來,陪我一起。”在聲氣相求的網絡,相信會有越來越多人看到心中的火、點亮眼中的光,延伸“紅色地帶”,唱出“最美和聲”,一起見證、參與并改變這個時代。
怎樣對話網絡“新世代”
——2016輿情觀察與思考②
共享、共鳴、共情,折射網絡新世代的“三觀”
他們有自己崇尚的規則、自己認定的標準,
他們是自由的、多元的、復雜的
網絡有著“無人可以預測的未來”,無數人在這里尋找下一個忽然而至的風口。不過,以變化為唯一不變的世界里,有一個明天卻已經來臨。正如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6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得出的結論,網民的迭代正在完成。網絡“新世代”將新的關注、新的表達、新的形式、新的狀態,呈現于生機勃勃的網絡世界。
截至2016年6月,中國7.1億網民中,“2”字頭的占去30.4%,19歲以下的也有23%。與之相應的,是網絡從1.0、2.0到3.0的升級。論壇里蔚為壯觀的“蓋樓”“灌水”已不多見,熱鬧一時的博客也田園將蕪,門戶網站不再是網民唯一選擇,微博、微信的平臺化日益明顯……當信息的傳遞不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當流量的產生不再壟斷于某一個入口,當技術的變革不再受限于某一個環節,也意味著個人選擇更多元,訴求表達更多樣,思想意識更多變。有無限可能的青春,有無限可能的網絡,共同構成有無限可能的未來。
“老年人相信一切,中年人懷疑一切,青年人什么都懂。”王爾德的戲言,投射到當前中國的網絡語境中,也未嘗不是一幅簡筆畫。這一年,我們在“魏則西事件”“血友病吧事件”“雷洋事件”中,感受到網絡知識型社區的崛起。你提供醫學知識、我負責媒體分析、他思考工程技術……不同身份、不同背景的網民,從各自擅長的角度進行“包抄”。知乎、分答、果殼、豆瓣、喜馬拉雅,青年人不是相信一切也不是懷疑一切,而是在“什么都懂”的基礎上,感受一切、思考一切。“共享”,讓輿情中“廣場式”的情緒表達,向著知識的補完、思想的沉淀轉變。
追求個性,也尋找共性;特立獨行,也求其友聲,在年輕人的網絡空間中,“共鳴”是另一個關鍵詞。年末,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進入院線。此前,這一作品意外獲得B站網友集體致敬,在熱鬧的彈幕中,年輕人們羨慕故宮里的日常、感嘆文物人的專注、欣賞藝術品的精美……他們發現,傳統與現代、“二次元”與“三次元”、手工時代與數字時代,竟也能穿越時空相遇,更何況那些“愛著你的愛”的同好者、“夢著你的夢”的同路人?專注與深入、探索與發現、執著與熱愛,年輕人的網絡世界,呈現出更為豐富的色彩。“共鳴”,帶來分眾化與圈層化,讓網絡的“長尾”覆蓋更多維度。
“共情”,是新世代的另一個追求。一年來,種種網絡流行語,往往因為讓人捧腹而進入時代的語料庫。奧運賽場上,“元氣少女”傅園慧讓“洪荒之力”流瀉了大半年,王健林的“小目標”釋放強大氣場形成“反差萌”,“葛優躺”則在妙趣橫生中變成一種修復、治愈乃至對抗的姿態;“友誼的小船”“吃瓜群眾”“一言不合就XX”……這些一時的熱點、熱詞,有著不同的幽默元素,在讓人解頤之時流傳開去。甚至是網絡直播,也有人分析,是因為在高顏值之外,提供了一種“無聊的趣味”、“探究他人生活的欲望”而如此風起云涌。“共情”,讓有趣成為強大的傳播力,也帶來“娛樂至死”的隱憂。
其實,無論是共享、共鳴還是共情,都折射著網絡新世代獨特的“三觀”:并未拒絕崇高,而是不喜歡板起臉的說教;絕非頹廢消極,而是要去發現自己的故事;不是排斥意義,而是希望在探索自身中實現價值。他們有自己崇尚的規則、自己認定的標準,他們是自由的、多元的、復雜的。2016年的輿情顯示,網絡新世代正以對社會熱點的廣泛關注,對事實真相的執著探尋,對公共生活的積極參與,對個人情感的真實表達,消除既有成見、突破條條框框、展現新的可能,他們完全可以成為網絡平臺最強大的正能量。與他們對話,不是迎合,也不能假裝,而是要積極擁抱、全心投入,在此基礎上,才談得上溝通交流、有效管理、合理引導。
有作家曾說,“把個人和時代的交叉點寫出來,就是偉大的故事。”沒有人可以預言互聯網的未來,但握著鼠標、看著屏幕長大的新世代,注定將影響時代前進的方向。贏得了他們,或許就贏得了未來。
搭建公共生活“經緯線”
——2016輿情觀察與思考③
理解了網絡時代非同一般,社會面貌會變得年輕
而理解了網絡與現實社會并無二致,時代思維會變得成熟
毋庸諱言,互聯網已經成為輿情的最大集散地。而互聯網公共生活這個子集,也正以加速度不斷接近全社會公共生活的全集。
21年前,北京中關村大街立起巨幅廣告牌:“中國距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前500米”。時至今日,我們不僅早就駛入“高速路”,更在加速前行。網絡高速路上,能否清晰分配“路權”“責任”,能否樹立更顯眼的指示牌和界碑,決定著公共生活的秩序和品格。
如果說河流奔騰靠地勢高低落差是規律,以河岸約束控制流速就是規則。對于網絡“新集體生活”,越來越多人認識到:規律無可抗拒,規則也不可或缺。的確,小如微信群,一旦乘以8億多用戶,即便是“封閉式”的朋友圈,也有海量受眾。這就決定了公眾與監管者都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今年,一份“群成員違法群主要擔責”的判決,讓微信群主“有壓力”,而“快播案”的判決則讓更多人認清:技術可以中立,行為卻可能劍走偏鋒。
在某種程度上,理解了網絡時代非同一般,社會面貌會變得年輕;而理解了網絡與現實社會并無二致,時代思維會變得成熟。一年來,現實中的法律規則正用比以往更短的時間向新領域漫溯,公共生活的“經緯線”不斷確立,界定著這個時代的公序良俗。恰如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在《2016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中所指出的,網絡平臺對公共生活的影響需要依法制約。
顯然,公共輿論的判斷力不能被新產品、新平臺牽著鼻子走,而公共治理的方向則應該尊重民意。這一年中,魏則西事件催生了“魏則西條款”,我們見證了國家工商總局第一次將“付費搜索廣告”定義為互聯網廣告;快播案網絡直播破除了“技術無罪”的迷思,“要守護技術創新初心”的社會意識在深化;幾起侮辱英雄名譽案中,法庭一錘定音,英雄名譽權背后的言論是有邊界的;網上訂餐平臺黑作坊入駐接連曝光后,各方都在推動訂餐平臺的職責從資質等形式審查向經營情況的實質審查過渡;面對公眾對電商刪除差評、隱私泄露的集體吐槽,電子商務法草案正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民意與法律的交響,構成了2016年互聯網公共生活的法治底色。
不難發現,各大互聯網平臺承載輿情喜怒哀樂,也難免偶有失控、稍顯混亂。個人固然不能免責,但平臺也無法靠怪罪公眾無“方向感”而脫責。僅從支付寶“圈子”上線引發的爭議看,經過20多年鍛煉的中國網民,雖或多或少還在抱怨互聯網規矩束身,但正是他們,不自覺地熟練掌握規則的邏輯,呼喚規則的治理,叩問技術的倫理,對照法律看問題,面向監管找答案,讓行為越界的互聯網巨頭屢陷“危機”。從這個角度看,各大平臺與其說是在應對監管者,不如說是在應對它們的“上帝”,是在回應時代的新要求。
輿情背后是“事情”,輿情對公共生活的關注,必然會從互聯網平臺延伸到現實平臺。無論關注魏則西,還是醫患關系,又或者是個人信息泄露,公眾的問題是技術之外的生命權、安全權、隱私權,是現實生活場景中的普遍正義,這就需要治理的邏輯向生活更廣闊的腹地延伸。
同樣是關注熱點,這幾年來的一個變化是:公共事件日益變成法治事件,輿情對熱點問題的關注中,情緒的表達、信息的搜集之外,法治的思考、制度的訴求有了更重的分量。這樣的趨勢,體現在對毒跑道事件的持續關注中,也出現在對山東疫苗案的拷問中,體現在聶樹斌案的熱議中,也彰顯在對電信詐騙案法治出路的求索中。那些不斷深入的觀點、表達,聚焦成有建設性的“光束”,對接著公共治理最前沿的議程,倒逼出更深領域的法治進程,照亮了公共生活的更多角落。
回頭看, 2016年網絡公共生活中一個有影響力的收尾,或許是羅爾事件。從故事的開始看,它只是眾多現實生活中募捐的一個;從故事的發展看,它演變成新媒體時代個人行為邊界的激辯;而從故事的結尾看,它又趨向于這樣一種共識:公共生活不應以網絡技術為壁障,而要有更清晰成熟的規則實現自定義,去安放善心,去實現善治,抵達“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算法盛行,更需“總編輯”
——2016輿情觀察與思考④
算法主導的時代,
更需要把關、主導與引領的“總編輯”,
更需要有態度、有理想、有擔當的“看門人”
早晨起床,看新聞客戶端,關注天下事;中午休息,登錄社群網站,討論新鮮事;晚上睡前,刷刷朋友圈,了解身邊事……這是中國網民的普通一天,也是互聯網時代輿情生成過程的一個切片。信息的生產、擴散、接收,觀點的表達、傳播、匯聚,就像是浪與浪的激蕩、云與云的交匯,讓輿論場風生水起。
連接一切的豪邁宣言,開放共享的技術架構,把信息時代變成了輿情時代。來自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6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微信用戶已達8.46億,微博月活躍用戶達到2.82億,微信公眾號早已是千萬級別。互聯網技術的力量、計算機算法的紅利,提升你我互動交流的效率,也讓我們有了更寬的視野、更深的思考。人人都有麥克風,小事也能成為“現象級”,背后是技術和媒介的強大支撐。
然而,每一枚硬幣都有兩面。技術讓信息蓄水池迎來供給側的開閘放水而日漸豐沛之時,也難免泥沙俱下。技術可以是生產力、發動機,但目前也還難以勝任瞭望者、把關人的角色,網絡世界的信息與觀點,因而既生繁花,亦長稗草。年初引發大討論的“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最終證明只是一場子虛烏有的鬧劇;年末一再反轉的羅爾事件,讓許多“愛心”傷了心,也促使我們重新審視輿論場中的是非曲直。一個去中心化的傳播機制,在擴大公眾表達權的同時,也在滋生著謠言和假新聞,讓建立在此基礎上的輿情表達總有幾分尷尬。
打開水閘,不僅需要濾網,也需要導流。算法主導的信息分配機制,高效地打造了一個“私人訂制”的時代。然而換個角度看,技術、算法與其說是引領者,不如說是迎合者;與其說是提供思考的導師,不如說是強化偏見的囚徒。運用大數據分析,“越用越懂你”的智能新聞客戶端給每位用戶推送專屬消息;依托于社交網絡,朋友圈不停上演“英雄所見略同”的默契。2016,微信公眾號新推出的置頂功能,讓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繼續強勢崛起,固化著這樣的信息傳播的閉環。在某種程度上,新技術和新架構可能為我們架設了通往新天地的軌道,卻也可能讓軌道上的列車只能通往特定的目的地。當“迎合”成為信息資源分配的主題,沿途的風景和多樣的可能性,也就只能一閃而過了。
技術為用戶量身打造信息,開啟了符合讀者口味的一扇窗,卻關上了多元化的一道道門。我們或可名之為“孤島效應”——在自我重復、自我肯定、自我強化中,公眾的知識、思想逐漸固化,成為海面上的一座座孤島。只看自己喜歡的、只讀自己認同的,難免會帶來固執己見、固步自封的危險。小區圍欄拆不拆、網絡約車坐不坐、高速路上救狗行不行……2016年,輿論空間的沖突仍時有發生。難怪有網友概括:一句不攏就臉紅,一言不合就開撕。概括得雖然有些簡單,卻也讓人思考:互聯網的開放就一定帶來心靈的開放嗎?技術上的專斷是否會強化人們的情緒化氣質?信息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應該如何去認識與表達?
必須承認,虛假信息也好、爭吵掐架也好,根源于社會發展的深層土壤,不能讓算法“背鍋”。但毋庸置疑的是,全面、權威的信息,深入、理性的觀點,才是社會輿論與心態最穩固的基礎。如若唯“眼球”馬首是瞻、讓算法主導一切,優質的內容、理性的辨析,就可能被邊緣化而成為可有可無的下腳料。說到底,技術和算法終究是工具,是末;思考的樂趣、價值的塑造、知識的完善,才是目標,是本。算法主導的時代,更需要主導、把關、引領的“總編輯”,更需要有態度、有理想、有擔當的“看門人”。
德國哲學家韋伯曾經區分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前者意味著發揮技術的最大效用,后者則強調價值、倫理的重要性。社會的進步,離不開先進技術的開拓者,更離不開基本價值的守望者,畢竟,我們將抵達的未來,不僅是信息自由流動的豐饒之海,更是構筑全新文明的堅固之岸。
分配注意力,別忘“深觀察”
——2016輿情觀察與思考⑤
媒體還是公器、個人還是公民、輿論還有公義
亂云飛渡的輿論場,考驗著身處其中每個人的自處與自持
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古人“善假于物”的智慧,在互聯網時代得到最生動的體現。在這個“人人都是評論員”的時代,當拇指滑動間形成時代的和聲,真與假、取與舍、思與言、知與行,都促使我們叩問:面對如潮的資訊、海量的觀點,如何取得那最好的“一瓢飲”?
如果說互聯網的信息共享,是一個傳播民主化的過程;那么,社交媒體平臺的觀點生產,則是一個視角民主化的過程:思考問題的角度、方式各有千秋,每個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知識與認識,形成不同的判斷。話語權的分配呈現出多元、散點的格局,讓每個人都能更好地獲取信息、分享觀點,也讓時代更好地被記錄、被觀察、被訴說。
然而,當信息與觀點相繼“爆炸”,“流量”也就迅速成為稀缺資源。2016年,部分微信公眾號刷量的新聞,正是眼球經濟的一個側影。無數自媒體不僅生產“爆款”,也把受眾變成“商品”,販賣著注意力、點擊量。這樣的情況,讓“標題黨”“謠言黨”越走越遠、讓“搏出位”“抖機靈”越來越貧,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背后,是失實的信息、失衡的觀點、失重的態度。從“上海女逃離江西農村”的一場鬧劇,到“王寶強離婚事件”的一地雞毛,再到“羅爾事件”的一再反轉,這一年的輿情,往往有著注意力經濟的烙印。
有人調侃,互聯網上那些假信息,全是“我們為智商交的稅”。比如“政府工作人員假扮電焊工接受領導視察”,比如“深圳水貝村拆遷改造每戶賠償近2億”,更不用說時時出現在微信群、朋友圈的明星八卦、“養生之道”了。換個角度看,互聯網其實也重塑著新聞真實的獲得過程。信息源和傳播主體的擴大,讓人們不僅是新聞事件的見證者,更是新聞真實的推動者,正如早上“賣文救女”的文章還在瘋轉,幾小時后關于當事人隱藏信息的種種就曝光于眾。公眾的參與,讓探尋真相的過程呈現在輿論場中,也讓人更加理解了這樣的判斷:新聞真實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一個以接近真相為目標的持續過程。
應該說,注意力經濟有其存在的客觀必然,但也要看到,媒體還是公器、個人還是公民、輿論還有公義,在追求經濟價值的同時,也需要看顧好社會價值。亂云飛渡的輿論場,考驗著身處其中每個人的自處與自持。
今年,《牛津詞典》發布的年度英文詞匯為“后真相”(Post-truth),即相較于客觀事實,情感和個人信念更能影響民意的走向,“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另一方面是,技術讓傳播直觀化、也讓傳播去中心化,不少媒體、自媒體因而唯點擊量是從、唯粉絲數馬首是瞻。兩相結合,讓輿情容易被各種各樣的信息牽引,既不明真相,也不辨真假,甚至不問是非。新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是信息源、傳音筒,多一點深入的觀察,多一些耐心的了解,多一份理性的判斷,讓信息飛一會兒,讓情緒等一等,才能讓輿論場多一些良性的互動,讓我們的注意力多一些有價值的滋養。
只有“深觀察”,才能帶來“深思考”。麥克盧漢曾說,“媒體不僅只是被動地提供信息渠道,而是在傳輸資源的同時改變思考的模式”。今天,事件發生、傳播,受眾接受、反饋之間的時間差不斷縮短,這給人們帶來了更多“此時此刻”的共同體驗,也在不斷擠壓著深入觀察、思考、判斷的時間。當此之時,我們尤須有“逆向生產”的意識,不僅關注單個熱點、只言片語,不僅是“吃快餐”“吃便餐”,而且要有將沙子聚攏成磚瓦、將碎片粘合成整體的功夫,有效訓練思維,辯證看待問題,打破固化的認知,拒做偏見的囚徒。
互聯網正在經歷從工具到環境的轉換、從網端到云端的飛躍,互聯網時代的輿情,也會更為洶涌激蕩。無論是網上的凈土,還是云端的美好,都需要善意守護,都需要理性護航,這考驗著我們的智慧,更決定著我們的未來。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微信公號
實習編輯|李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