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小作文”
它的本意,與考試里的“大作文”相對。大作文一般800—1200字,在150分制里的高考語文中占60分,在100分制里的公務員考試申論中占40分。
而小作文從要求篇幅到分數占比,都不到大作文的一半。
現在當我們意味深長地提起“小作文”仨字,一般是指某人認真而富有感情地打了一大段字。最常見的場景就是,“某某明星離婚,發小作文祝福/吐槽對方”,在狗血夾纏的八卦事件中,網友所求的實錘,也大多是當事人發在社交賬號上的“小作文”。
普通人亦愛小作文。比如和朋友吵架后的絕交小作文,表白時的深情小作文,離職時在工作群發一篇小作文痛陳心中不快……總之,當你在微信上看到超過一屏的綠色信息,還有朋友圈長到被折疊的文字,以及微博上的文字版長圖,八卦雷達都會響起——“小作文”在此!
小作文
微妙在何處
為什么說“小作文”有點微妙?因為它多誕生在糾葛當中,寫于當事人情感最充沛時。用簡短對話已經無法表明心意,往往裝著一腔怨怒、一肚委屈、一些隱情……然而人類的悲喜往往無法相通,寫的人心肝脾肺俱碎,但看的人常常不解其意,甚至在心里默默吐槽一句:“至于么”。
愛大段說話,寫“小作文”的人,在別人眼里多少有點不合時宜。過去一切都很慢,車馬慢,人腦子也轉的慢,喜歡細細道來、徐徐圖之。有了糾紛,紙上來往幾個回合是常事;有了感悟,必須鋪陳紙墨、發而為言,我們讀過的許多古文,就是當年的著名“小作文”。
現在,溝通的時間差幾乎被技術“消滅”,可是人們溝通中的耐心也逐漸消失,“嗯”、“可”、“妥”能解決的問題,絕不多說一個字,哪怕碰上了特別想表達的時候,也多半會忍住,默默憋回去。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大部分人都有想寫“小作文”的瞬間,但為了節約時間、增加效率,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我們選擇溝通不了就不溝通,說不清楚就不說了。很多年前流行一句話叫“認真你就輸了”,按這句話的標準來看,先發小作文的人無疑是輸了,用力過猛、煞有介事,都不是受現代人青睞的好品質。從某種程度來說,避免太深入的表達與溝通,也是一種自我保護,預判了對方的預判,“萬一聽不懂”、“萬一沒回復”、“萬一輕視我”的心理預設下,有一些字字真心的小作文,在發出前被一行行殘忍刪除。
這是成熟的表現,也是成熟的代價。
另類
小作文
小作文的微妙遠不止于此。
許多“小作文”,廢話連篇、大可不必,讓人煩躁尷尬。譬如因為質量問題要求商家退貨,他卻發來大段話告訴你開店如何辛苦、創業何其不易,只字不提正事兒;再譬如領導提要求,大家都回復“收到”,偏偏有一同事發來400字表決心小作文,擾亂市場秩序;不合適的相親對象互刪前,寫了肉麻冗長的信息,膩膩歪歪、不清不爽;明星的小作文,意思曲折、遮遮掩掩,還有讓人不能忍的錯別字!
這些“小作文”,大抵與真誠溝通無關,反而能咂摸出一些自戀自私、自以為是、自我感動的味道,像某種“道德綁架”,很難讓人產生共情,甚至是更加厭煩。
小作文門檻低,不像大作文,需要點東西在身上,能搭得起結構、理得順邏輯、湊得夠字數。因此有些“小作文”,簡直能讓人體會到做語文老師的痛苦,詞不達意、錯字滿篇、一“逗”到底、東拉西扯…堪稱溝通界的“泥石流”,還是少寫為妙。
“小作文”輔導
收到了那些掏心挖肺的“小作文”,即使覺得不必要,也認真回點什么,別讓有情者心生“奈何明月照溝渠”的悲涼。
收到了帶點情緒的“小作文”,別急著已讀不回,愿意敞開心扉本身就是一種親近,打太多字也挺費勁。
收到了胡攪蠻纏的小作文,也不用糾結,不去理會就是最大的禮貌。
有時候忍不住想發“小作文”,可以略略放下矜持,發出去也許就是另一個故事;但有實際的事情,千萬別發大段“小作文”,言簡意賅最重要;“小作文”是“戰略武器”,不適合經常發,發多了效力下降;公眾人物們要發小作文,誠實第一、干凈第二,校對一遍錯別字和標點符號,會很拉好感。
不得不說,“小作文”是當代人溝通中的一個有趣面相。我們對它有隱晦的嘲笑,也有微妙的共情;有時想去八卦,有時不忍卒讀;收到過,自己也寫過……
它的復雜和曖昧最終指向一個真相——人與人之間需要充分的溝通,但前提是必須真誠。
評論區聊聊,你收到過“小作文”嗎?你寫過“小作文”嗎?
壬寅年 十月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