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第一次見到葉嘉瑩先生的時候,便直言“她就是詩的靈魂”。
那時的葉嘉瑩,滿頭銀發,一身素色衣裙,胸前還別著一朵胸花,那是一朵淡紫色的蝴蝶蘭……
歲月從不敗美人,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用來形容葉嘉瑩,再合適不過了。
這位中國古典文學詩詞大師、最后一位女先生、最美女國士,在自己96年的人生中,用詩歌譜寫出了中華文明之美,詩歌之魂。
上周末,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悄然上線。
雖然登陸各大院線,但是首日排片不到1%,看得人更是寥寥無幾。
就在大家為上海名媛拼拼團聊得興起,無盡調侃和諷刺的時候,就在大家圍著“假靳東”背后的中老年女性討論的時候,葉嘉瑩,無疑是所有女性人生,最好的精神代言人。
她的人生,飽受煎熬和磨難。
她的詩中世界,歲月洗盡鉛華。
01
一生顛沛流離
1924年,在北京一座灰磚紅瓦的四合院里,葉嘉瑩出生了,小名“小荷”。
葉嘉瑩(中)三歲時與小舅李棪(左)及大弟葉嘉謀(右)合影
雖非大富大貴,但在那個年代,還算是一個安穩幸福的書香世家。
曾祖父在咸豐年間擔任佐領,祖父是光緒年間的進士。到了父親葉廷元,畢業于北大的英文系,在一家民航公司就職。
葉嘉瑩的小時候,被幸福和平和圍繞著,詩意的生活初顯。
當別人家的孩子在胡同里鬧騰的時候,她就搬著小板凳默默背唐詩。聲音柔和,淺淺低吟。
察院胡同23號,葉嘉瑩童年的舊居。圖/網絡
初入詩詞的世界,少女心性漸漸顯露,葉嘉瑩開始為著一草一木而歡喜雀躍。
夏天的棗花,就如“初夏心情無可說,隔簾唯愛棗花香”。當然,也有“群芳凋落盡,獨有傲霜枝” 的秋菊品性。
如果沒有戰爭,少女葉嘉瑩應該會一直是那個天真美好的文藝女孩吧。
1937年,北平淪陷。
13歲的葉嘉瑩,相繼經歷了父親失蹤,陪著她讀詩的母親也在手術后離世。
生活的巨變,讓這個滿懷詩腔的女孩,開始明白了何為人世間的風霜冷暖。
她不再寫初夏的懵懂炙熱,也不再寫秋菊的傲骨,而是在母親入殮的那一天,寫下了無盡的悲歡離合——“窗前雨滴梧桐碎,獨對寒燈哭母時”“早知一別成千古,悔不當初伴母行”。
父親母親離開,家中照顧弟弟的大任一下落在了葉嘉瑩身上。幸而得到伯父伯母的照顧,生活雖然艱苦,但學業沒有落下。
成績優異的葉嘉瑩,以第一名的成績從輔仁大學畢業。
在學校當了幾年先生之后,24歲的她,決定走進婚姻。
離開了從小長大的北平,到南京結婚,并跟隨丈夫輾轉到達臺灣。
一個愛詩詞,一個熱衷政治,葉嘉瑩和丈夫之間的婚姻迎來了第一場風暴。隨后,因為丈夫的關系,夫妻兩人一同入獄。這個時候,她的女兒才4歲。
沒了工作,也沒了家,在獄中待了3年的葉嘉瑩,出獄后帶著女兒寄人籬下。
正如兒時吟誦的《論語》:“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也,未足議也”。走過了大半生,52歲的葉嘉瑩再次遭到致命打擊——大女兒和女婿,遭遇車禍離世。
那一段時間,幾乎是她人生中最難熬的。
在她的好友劉秉松的記憶中,“那個時候我還不認識她,聽朋友說,女兒女婿的離世讓她很心痛。但是參加完葬禮,回來后還是照常工作,見到同事朋友和學生,最多眼圈一紅”。
最終,她的喪女之痛,都用詩詞撫平了。
也可以說,詩歌成為了苦在生活里的葉嘉瑩,唯一的靈魂支撐和鼓勵。
在書中,她寫道:“經歷這一次大悲痛和苦難之后,我知道把一切建立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我的終極追求、理想。”
她說:“我要從小我的家中走出來,那時就想,我應該回去教書,把余熱都交給國家,交付給詩詞。要把古代世人的心魂、理想通通傳達給下一代。”
02
傾盡一生為詩詞
1979年,葉嘉瑩回到北京。
人生已過半,葉嘉瑩更為釋然了。她說:“命運把我放在哪里,我就落在哪里,就在哪里開花。”
兜兜轉轉,最后還是回到了熟悉的兒時之地,安心扎根于三尺講臺。她到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講課,也講詩歌。
白天講詩,晚上講詞,只要是葉先生的課,總是座無虛席,甚至還有同學千方百計來蹭課。為此,她寫下了“白晝談詩夜講詞,諸生與我共成癡”的句子。
看到這些年輕人,對詩詞的那份炙熱與追崇,葉嘉瑩的心中該是無盡欣慰的吧。
也是從這個時候,她決定為詩歌傾注所有。
1996年,葉嘉瑩在南開大學成立了古典文學研究所,同時拿出了自己的十萬美元退休金,設立了獎學金。
1996年,南開大學的中國古典文化研究所成立。圖/網絡
到了2018年、2019年,因為兩次向南開共捐贈3568萬元而被更多人熟知。
這,可是她的畢生積蓄啊。
因為"裸捐",葉嘉瑩備受輿論關注。但在她看來,大家的關注點有些無聊。“這些人眼睛里只有錢,不懂得學問。我本來就是要跟你講學問的,看樣子,你對于學問沒有興趣。”
教書先生,是葉嘉瑩一生最驕傲自豪的身份。她說:“我天生來就是一個教書的。”
整整70年,人生浮浮沉沉,有過名,也有過利。但在她的心里,詩詞永遠是靈魂深處,最純粹的東西。
她的最大愿望,就是為年輕人打開一扇門,把美好的吟誦一代又一代的傳唱下去。
正如她說的,“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癡,千春尤待發華滋。”哪怕大雁南飛,深秋蕭瑟,年華已老。
但心中有炙熱,有追求,如一顆蓮心般,只要播種和守護,蓮花有重開之日,詩詞也有永流傳之時。
這才是我們應該永遠追捧的先生。
參考資料:
1.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2. 《葉嘉瑩,中國最美女國士》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