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8日,我們龍口作協部分人員到招遠淘金小鎮進行紅色采風。
國產電視劇《大金脈》是由山東影視集團山東影視制作中心出品的年代戰爭劇。由王文杰執導,邵兵、王力可及鄭亦桐共同主演。該劇于2013年6月2日在山東影視頻道首播。
《大金脈》以抗戰時期為背景,主要通過刻畫底層淘金者、民間采金老板等人物的形象,將共產黨、國民黨及日為倭寇爭奪金礦開采權戰爭表現地淋漓盡致,以突出金礦當地群眾在中國共產黨指引下與日寇艱苦卓絕斗爭的愛國情結。
該劇通過刻畫魯家山、孟喜梅、郭林、顧玉瑩等一批性格迥異、命途多舛的人物形象,展現了身處亂世、抗戰救國時期采金人的生活狀況。以金脈、命脈、血脈三重涵義遞進的脈絡,書寫了一部采金的歷史,也是抗戰的歷史,更是民族的心靈史。
《大金脈》是國內第一部從金融的角度詮釋八年抗戰的劇集,它第一次將觀眾們帶入到了戰爭的背后,從而揭開一段鮮為人知的金融抗戰歷史,使觀眾了解到黃金、貨幣在抗戰的重要地位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抗戰的艱辛歷史。
膠東“黃金抗戰”
招遠盛產黃金,是中國第一個年產萬兩黃金的縣,當年不幸淪陷在日寇手中。據招遠市《黃金志》記載:“七.七”事變發生后,侵華日軍小川支隊,于1939年2月27日武裝占領了招遠城,翌日又占領了玲瓏金礦,之后成立了“北支那開發公司”,開始了對黃金資源的瘋狂掠奪。
周末,從濰坊一下來了15輛滿載游客的大巴車。景區人滿為患。
此時的延安紅色政權,急需戰爭經費。
籌金送延安,不僅是一項急迫的經濟任務,更是一項重要的政治使命。膠東區黨組織接受任務后,急速派員到重點產區招遠進行密籌,成立了一個“絕無僅有”的常設機構——“膠東黃金工作委員會”。
1938年7月,中共膠東特委(1938年12月改稱中共膠東區委)就成立招遠采金管理委員會,當年9月,中共招遠縣委也成立了采金委員會。積極組織廣大群眾大力發展黃金生產的同時,帶領抗日群眾同日本侵略者展開了多種形式的反掠奪斗爭,從敵人手中奪回黃金。
1939年冬,中共膠東區委書記王文特地交給膠東區職工抗日救國聯合會主任蘇繼光(建國后調國家民政部工作,先后任司長、副部長、顧問等職,1993年病逝)一項任務:到招遠籌集黃金。
蘇繼光化裝成礦工、國民黨官員,贏得當地最大的礦主“許小眼”的信任,利用“許小眼”私藏的幾十條槍,組建起8支工人護礦隊,由蘇繼光控制。
同時,膠東黨組織還通過秘密潛入金礦,帶領礦工智取黃金,伏擊敵人運金車隊,武裝奪取黃金等方式,既籌集了大量的黃金,又阻滯了日寇的掠奪。
膠東軍民從虎口奪下來的這些黃金,除滿足了自己的經費使用外,大部分都取道“渤海走廊”和“濱海通道”,采取集中與分散結合,分段接力賽的方法,通過魯南轉送或直送黨中央,一般先將在招遠等地通過各種形式籌集的黃金,集中到中共膠東特委(區委)駐地或指定位置,然后安排上交。
鏢局表演
當時膠東向黨中央送黃金等物資,主要是由中共膠東特委(區委)和膠東我黨的部隊組成的一批批運金小分隊,冒著槍林彈雨和流血犧牲,秘密送到山東黨組織的駐地———魯南區,后轉送黨中央,或直送黨中央。日軍通過漢奸內線獲悉我方將黃金源源不斷地運送到魯南地區后,便想盡辦法在途中攔截和爭奪,中日雙方在運送黃金的路上又展開了一場血雨腥風的較量。
督金府現場審理案件
從膠東到魯南,大部分路段是日軍的占領區。1941年底前,八路軍由膠東向魯南區運送黃金時,主要是從膠東根據地的大澤山區出發,經過高密、諸城、莒縣等地,最后到達沂蒙山區根據地的大后方岸堤地區,在此地向中共山東分局、八路軍山東軍區交接黃金。
仿古戲臺子
1941年冬天的一個漆黑的夜晚,膠東一支運送黃金的八路軍部隊在諸城縣某村宿營時,突然遭到大批日軍的偷襲。他們血戰突圍回到膠東后,找到敵工部日語翻譯,異口同聲地學說著一句日語,翻譯一聽,是“黃金部隊”的日語發音。
幾個小伙子抬轎
原來,在突圍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日軍都在高叫著“黃金部隊”。事后偵悉,日軍對八路軍的這支隊伍已經“關注”了很久,并將他們命名為“黃金部隊”,獲知了八路軍“黃金部隊”的行動路線后,提前設伏,才使我軍受到一次損失。自1942年初,運送黃金的膠東八路軍只得改走“渤海走廊”這一著名的秘密通道。
送金的路線,因受戰爭環境制約,不同時期走不同的運金路線。據時在膠東區行政公署秘書處工作的王文正回憶,在1939-1943年間,運金主要是經“渤海走廊”。即從我黨在膠東的平(度)、招(遠)、萊(陽)、掖(縣)邊區根據地出發,經膠萊河、昌邑、濰縣北部沿海地區、清河區壽光等縣,南穿膠濟鐵路進入魯中區、沂蒙山區、山東分局駐地。
在1943年8月,膠東軍區參謀長賈若瑜打通了膠東和濱海地區的交通線后,自1944年秋后,送金路線由“渤海走廊”改為“濱海通道”。即從膠縣、高密穿過鐵路,經濱海區諸城等縣直達山東分局所在地。
好不容易看到一書院,急忙進去,沒有一本書,墻上掛了幾幅畫、字,遺憾,產黃金的地方對書不感興趣哦。
中共膠東特委和部隊為使黃金安全運送到目的地,在兵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不惜動用“重兵”。平時一般是兩個連,選派精干戰士,每人攜帶10兩左右,這樣既方便行軍,遇到敵情也能隨機應變,靈活應付。
據當年送金小分隊班長王德昌回憶:1943年秋天,一支二十余人的送金小分隊,在隊長“孫大個子”的帶領下,每人攜帶四五十兩黃金,夜行曉宿,長途跋涉,由魯經冀入晉,到達山西境內汾河流域一個叫雁鳴渡的河畔時,與日軍突然遭遇,孫隊長臨機將隊伍一分為二,兩人的黃金集中于一人攜帶,一半渡河送金,一半阻擊掩護,結果黃金送達延安,但阻擊人員全部犧牲,渡河的也犧牲二人,傷三人,包括孫隊長總共十四人捐軀。戰士小李,身負重傷仍忍著巨痛將黃金埋入樹下泥土。直到打掃戰場時他從昏迷中蘇醒,奄奄一息之際仍手指埋金處。
中共膠東特委和部隊為使黃金安全運送到目的地,在兵力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不惜動用“重兵”。平時一般是兩個連,選派精干戰士,每人攜帶10兩左右,這樣既方便行軍,遇到敵情也能隨機應變,靈活應付。1940年冬,賈若瑜(時任抗大一分校膠東支校副校長兼八路軍第一縱隊教導團團長),帶領兩個營的兵力,親自護送近3萬兩黃金,前往山東分局。
遲浩田和招遠作家《玲瓏作證》作者王樹功合影。 欒祖懷提供
由遲浩田將軍題寫書名的《昆崳英雄于得水》中記載:“膠東抗日根據地從經濟上和軍工生產上也有力地支援了山東和全國解放區。當時生產的43萬兩黃金送到膠東行署,送到革命圣地延安。”中央電視臺《回訪》欄目于2010年11月在北京采訪“游擊大王”賈若瑜將軍(曾任膠東軍區司令員),賈老講:“膠東藏黃金,在中國的戰爭年代是43萬兩,那一次我送的是3萬多兩,是兩個營,一般是一個連送,這次實在是太多了,就兩個營送,幾十匹騾馬……”。
為了防止泄密,膠東軍區黃金運送部隊都接到過嚴令:任何人都不許透露運送的時間、地點和部隊番號、兵力和交接的過程。這些歷經千難萬險終將黃金安全送到沂蒙山區的膠東八路軍指戰員,都忠實地執行了黨的這一命令,他們將抗戰中無數次穿越敵占區運送巨額黃金的這段驚心動魄經歷,以及對路上犧牲戰友的深深懷念,都永遠埋藏在心里……
招遠作家圍繞黃金抗戰,還寫了一本書《玲瓏作證》,該書由遲浩田題字。可見周圍縣市區對紅色文化的重視程度。
小編注:參觀完淘金小鎮,小編覺得應該向淘金小鎮景區提出建議:景區應該建造一個膠東“黃金抗戰”紀念館,這可能是全國唯一的黃金抗戰紀念館,可極大提高淘金小鎮及招遠市的知名度。
我們龍口有個招、黃護金大隊,以后小編會向大家介紹的。
【萊山風文化傳媒】
一個有活動、有創意、有特色、有性格的公眾號平臺
一個以宣傳龍口萊山、讓萊山走向世界為己任的公眾平臺
下一篇:一、水瓶男與其他星座的相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