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五月底從湖南來到安徽,一月有余,幾乎沒見到幾個晴朗的日子,宅家的時間太多,心里自然郁悶,感覺天天下雨似的。有時晨起還是朝霞滿天,可一到中午或傍晚就是電閃雷鳴,如一位武士騎馬挺槍殺到眼前,使人驚悚,當回過神來,大雨滂沱而至;有時小雨溫溫柔柔地飄著,如同癡情少女纏著心上人;有時中雨瀟瀟灑灑地下著,一刻也不肯停留,猶如壯士揮灑在江湖上,無拘無束!有時又云霧籠罩在城市的上空,路上排隊的小車亮著燈并不時鳴笛,那低沉的聲音,使人心煩意燥,看書上網也全沒了心情。有時暴雨過后,陽光瞬間從云縫里射出,給高樓鍍上金色,一道亮麗的景色使人愉悅,又使人發呆。這樣的天氣真使人心情變得異常復雜,情緒變得不羈。央視已連續報道了一個多月的暴雨消息,提醒人們及時作好防汛防災準備。雨水真的太多,不少地方比同時期多出了幾倍的降水。我住的世紀陽光花園里,早前干枯的池塘現在早已滿滿,那長江三峽大壩為了應對繼續降雨帶來新的洪水也只好開閘泄洪。一條雨帶總是在江南的上空來回移動,使云貴湘黔川皖蘇等省的某些地方發生了洪澇災害,盡管有黨和政府的強力領導,全力抗洪搶險救災,但損失依然不可避免,估計超二百多億幣。
這種連續集中降雨常常發生在每年六七月份,這是東亞地區特有的天氣現象,在我國則發生在長江中下流一帶,涉及到數省。此時,正時梅子成熟時期,故人們對種連續長時間降雨稱為“梅雨”。在中國史籍中多以記載,如南朝梁元帝《纂要》有“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有“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的詩句。宋·陸游的詩句精準描寫這種降雨特點,“殘雨收還滴,低云去復流”。因正值炎熱的夏季,高溫高濕,使人悶熱難受,身上火辣辣,臉上油膩膩,好象進入桑拿室。而食物在這樣高溫高濕中容易發霉,故這種天氣的降雨又叫“霉雨”。為何江南有這么的雨要下呢?究其原因是我國的東南沿海,每年在六七月有副熱帶高壓存在,它源源不斷地向陸地輸送大量水氣,而北方時不時的冷空氣南下,二者常常在長江中下游相遇形成降雨帶。過些時日,隨著副熱帶高壓北抬,冷空氣南下減少,雨帶北上,從而西北方向降雨增多,江南地區多晴天,這時現象叫“出梅”或“出霉”,時間一般在小暑末,故這種梅雨天氣還有一段時日。隨著夏日的節奏,氣溫漸升,江南將進入一年一度酷熱的“三伏”天。
說到“梅子雨”,突然間想起童年時一段美好時光。每當端午節前后,“賣楊梅子”的聲音一傳進村里,一大群小伙伴循聲跑去并圍著叫賣者,眼睛放著光,嘴里噎著口水,我也如此。我只不過迅急跑回家里,裝著很乖的樣子,幫母親做事,過一陣子等到叫賣聲近了,悄悄靠近母親說:“我想吃楊梅子”。母親裝著沒聽見,仍只顧做事。我就不斷地小聲說著,立出保證,如勤快做事、認真讀書和聽父母話,這時母親才抬起頭說: “伢子,家里沒錢”。我不斷說著纏著,只有當在我再三作出保證時,母親才不得不領著我去花兩三角錢買一點。那時楊梅可能是五六角錢一斤。買回家后常常顧不上清洗就搶先吃起來。清洗完后,母親嘗幾顆,再留一點給我父親,剩下的都給我。我非常高興,津津有味地吃著,不過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也越來越聽母親的話,向著母親期盼的目標成長。同時在我的心田也種下了熱愛母親的種子!成年后,每當我食楊梅時,母親關心我的慈愛樣子馬上浮現在我的腦海中。現在女兒常也買些楊梅回來,揀些我吃,一兩顆就夠了,因牙齒有點怕酸!
從現在的梅子雨,說到我童年時吃楊梅的事,它們之間是否有關,我不得而知。不過在人們的習慣思維里,常常也存在這種聯想現象。
朋友,你一定有比我對生活更多的感受和更為精彩動聽的童年故事!
注: 個別圖片取是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