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10天,電影《八佰》票房破19億,觀影人次超4900萬。它離20億票房倉位已不遠,正在向30億俱樂部邁進。
作為影院復工后的第一部商業大片,《八佰》這把火燒得夠旺。這也意味著,在中國電影票房的第一梯隊里,終于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戰爭片。事實上,《戰狼2》和《紅海行動》都是建立在大國想象基礎上的軍事動作片,和傳統意義上的戰爭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抗日劇一度是國產電視劇經久不衰的一大類型,琳瑯滿目,泥沙俱下。長期以來,抗戰題材的高曝光度、低美譽度,使其很難在市場中突圍。如今,向30億進軍的《八佰》無疑打破了這種怪圈。
前日,管虎、郭帆、路陽執導的電影《金剛川》發布了概念海報,這部備受關注的抗美援朝題材戰爭片掀開了神秘面紗。影片備案信息顯示,“以三個視點講述一個故事:工兵橋修好又被炸毀再度修好……一個屹立不倒、令敵人費解的戰爭奇跡!”
如果說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戰爭奇跡,那么7月開機、10月上映的《金剛川》也注定會是電影史上的一個奇跡。同樣由管虎執導,旗開得勝的《八佰》能否分給《金剛川》一點票房運氣?
三大題材與兩大流變
在《八佰》之前,最近上映的戰爭片應該是2019年的《打過長江去》《解放·終局營救》《八子》,但票房都沒有突破5000萬。
《打過長江去》和《解放·終局營救》都屬于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片,前者拍攝的是渡江戰役,后者講述的是解放天津。但在《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決勝時刻》等影片的轟炸下,兩部戰爭片都不顯山不露水。
《八子》則根據贛南中央蘇區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一位母親將八位兒子送上戰場的故事。如果《八佰》在去年7月上映,那么基本就湊齊了國產戰爭片的三大傳統題材:紅軍、抗戰、解放。
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在上世紀90年代的《大決戰》和《大進軍》之后,以解放戰爭為藍本的戰爭片相對較少,比較知名的有《集結號》《太平輪》《智取威虎山》等;第二次國內革命時期的戰爭片,通常是以重大紀念日獻禮片的形式出現,比如《古田軍號》《勇士》《遵義會議》等。
相比之下,抗戰題材影片在數量、表現形式、美學風格、運作模式上都更加豐富多元,成為最具典型意義上的國產戰爭片,代表作有《太行山上》《百團大戰》《南京!南京!》等。
除了傳統的三大題材,抗美援朝也正在成為國產戰爭片一個新的拓展空間。2016年上映的《我的戰爭》之后,目前至少有3部抗美援朝電影已經啟動,分別是《我們的戰爭》(電影版)《金剛川》《冰雪長津湖》。其中,前兩部預計今年會與觀眾見面。
由于戰爭片一般多會涉及到軍史、黨史,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八一電影制片廠一直是戰爭片最有代表性的廠牌。但隨著電影市場化改革推進,戰爭片在創作上也出現了兩大流變。
第一,由于戰爭涉及到的很多主題,有天然的戲劇張力,因而它吸引到了不少一線大導演的青睞。他們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產戰爭片的原始風貌。
在韓國寫實風格戰爭片的刺激下,馮小剛與韓國特效團隊合作,拍攝了《集結號》,口碑與票房雙收,某種意義上是國產戰爭片一個分水嶺;張藝謀在制片人張偉平的操持下,請來好萊塢一線明星加盟拍攝了《金陵十三釵》,提升了國產戰爭片的國際視野。
陸川的世界主義立場與在大屠殺中反思戰爭的主題表達,讓《南京!南京!》飽受爭議;吳宇森的《太平輪》殘劍為二,空留下一聲嘆息;管虎的《廚子戲子痞子》、丁晟的《鐵道飛虎》則在類型化探索上各有千秋。
第二,由于主旋律電影的市場表現與社會傳播越來越被強調,一批積累了豐富類型片創作經驗的香港導演加入到了戰爭片的創作中。
香港導演拍攝的戰爭片有一種“去政治化”的傾向,但也有因不熟悉革命戰爭歷史而產生的隔膜。
徐克版《智取威虎山》一馬當先,給戰爭片鑲嵌上了武俠片的浪漫氣質,“徐老怪”的奇詭想象,讓紅色經典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我的戰爭》之后,彭順又拍了一部戰爭片《打過長江去》,已于去年上映,同樣反響一般。
林超賢在《湄公河行動》小試牛刀之后,啃下了《紅海行動》這塊硬骨頭,樹立起了中國當代戰爭片的標桿;劉偉強拍的《建軍大業》四平八穩,給“建字三部曲”收尾。隨后,憑借《中國機長》的搶眼成績,他也成為一位能將主旋律玩出花的香港導演,博納的戰爭大戲《冰雪長津湖》也還由其執導。
誰是下一部《八佰》?
由于抗戰題材在電視上的高曝光度、低美譽度,使得抗戰電影在商譽上很難有保障。因此,單從市場角度來考慮,拍攝一部聚焦歷史“盲區”的戰爭片,是有一定題材紅利的。畢竟“中流砥柱”敘事的書寫,觀眾早就在電視劇中看了無數遍。
但如果說《八佰》大賣完全吃的是題材紅利,那也是有失偏頗。
同樣是講淞滬會戰,2017年的《捍衛者》豆瓣評分7.6,口碑不錯,票房卻只有1000多萬。
《捍衛者》講述的是淞滬會戰中姚子青率部死守寶山的英勇事跡,是“四行倉庫保衛戰”之前剛剛打過的一場血戰。事實上,姚子青與謝晉元是人教版高中歷史課本抗日戰爭章節中提到的少數國軍軍官里的兩個。
時間往前推移,2010年講述常德保衛戰的《喋血孤城》票房依舊慘淡,2011年改編自同名網絡小說的狙擊手題材戰爭片《遍地狼煙》也不怎么上座。可見,重要的不是拍什么,而在于怎么拍。
在我看來,《八佰》的成功,是三個要素的合力。
第一,電影工業的發展。
戰爭片一定是所謂的“重工業電影”,十分考驗一個國家的電影工業。眾所周知,馮小剛拍《集結號》就是受韓國《太極旗飄揚》影響,影片拍攝中也使用了大量韓國團隊。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在已經能夠拍出《流浪地球》這樣的科幻電影的國度,攻克一部高水準戰爭片的工業基礎已經形成。
第二,電影市場的擴容。
2019年,中國電影市場全年票房達到640億。而在《金陵十三釵》上映的2011年,全年票房不過130億。《金陵十三釵》的票房為5.9億,如今電影市場已經擴容為之前的5倍,理論上,一部代表中國電影工業最高水準的戰爭片的票房上限也應該是30億。
有了對市場的較好預期,才能增加預算,拍戰爭片是很燒錢的。像《八佰》這種高投入的商業片,不管是畫面質感、創作空間,還是營銷聲量,都要比中低成本的《捍衛者》更有優勢。
第三,電影美學的升級。
不管是一比一等比例搭景,還是對群眾演員進行大量培訓,《八佰》都旨在打造一種中國觀眾不曾看過的戰爭片。這可能是中國電影人第一次,用一種全人類都能適應、看得懂的語言表現中國人的抗戰。
事實上,在漫威超英電影之外,戰爭片近年來也逐步在好萊塢占據一席之地。像《狂怒》《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決戰中途島》《1917》等優秀戰爭片先后在中國上映,不管是在拍攝手法還是創作理念上,都對中國電影人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既然戰爭片的商譽已經被重塑,下一部《八佰》又在哪里呢?
在以下兩個方向,國產戰爭片不妨再做突圍。
第一,在三大傳統題材之外,不斷拓展新的題材空間。
目前來看,至少抗美援朝題材已經解禁。那么,對越自衛反擊戰、對印自衛反擊戰是不是也可以進行創作了呢?
從現實的角度來看,中國對相關題材影視作品的控制,并不足以贏得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以印度為例,以中印邊境沖突為藍本的電影,近幾年就拍了好多部,如《黎明前的拉達克》《帕爾坦》;把中國作為假想敵的影片,有《核彈英雄》《炸星記》《第三次世界大戰》。同樣一段歷史,如果我們不去表現,就會逐漸在大眾文化中喪失話語權。
第二,除了現代戰爭片,也可以挖掘一下歷史戰爭片的潛力。
2014年,韓國電影《鳴梁》的成功對中國電影人帶了不少刺激。然而,我們隨后挖掘的民族英雄題材影片——《蕩寇風云》《龍之戰》卻實在是不大成功。韓國2018年的古裝戰爭片《安市城》,雖然在史觀上有比較狹隘的地方,但在技術上與類型片的技巧上,卻完全是領先的。
以歷史宮闈片與武俠片為代表的古裝片,是中國電影開啟大片時代的領頭羊。然而,2010年以后,古裝片在大銀幕就逐漸走向沒落,唯有加上魔幻的殼,才能大賣,是時候讓古裝片再多條腿走路了。
《八佰》的成功表明,只要是與中國人的民族歷史記憶相關的故事,在電影工業的加持下,同時革新電影語言和美學,那種激蕩人心的情懷總會吸引到不少當下的觀眾。
【文/楊文山】
The End
責編|千千 主編|楊文山 監制|李星文
留
步
號外!公眾號又改版了!(讓運營想哭的那種)
簡單來說就是不按時間順序分發,而是根據用戶和公眾號的“親密度”選擇性地推送。
如果你近期在信息流里沒有看到「影藝獨舌」,不是因為我們沒有發文,而是你好久都沒有留下看我們的痕跡了(難過.JPG)
為了以后能準時相約,攤牌吧!讓微信知道我們的親密關系!將「影藝獨舌」設為*星標*,并且一鍵四連(點贊、在看、分享、留言),你的喜愛和支持,是我們的最大動力~~
↓↓↓
上一篇:《衛子夫》:蕩氣回腸的勵志正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