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動畫來說,親子題材是條老路,現在也還有很多動畫仍然走在這條老路上。還記得《小蝌蚪找媽媽》嗎?這部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水墨動畫就是一部典型的親子題材動畫。新近的《哈皮父子》是江蘇廣電推出的親子動畫,主角是一對易拉罐父子。媽媽自始至終都沒有出鏡,講的完全是父親和兒子的故事。作為低幼FLASH動畫,保持了還不錯的制作水準。
最近在國內,《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特別火。在午休的時候,公司里的同事有時候會聚在辦公室一起看,中間一個女生問:“為什么是爸爸去哪兒,不是媽媽去哪兒?”另一個人回答:“因為對媽媽來說這不算挑戰。”或許對于“男主外女主內”的東方文化圈來說,媽媽們確實不覺得帶小孩有什么難的。這個節目一火,繼各個電視臺集體“卡拉OK”的娛樂節目形式套路之后,新一輪全體“親子”的狀況就要出現了。
同樣是父子關系的親子題材,為什么動畫片都沒有《爸爸去哪兒》那么火?
有人笑了,真人版有明星效應啊。《爸爸去哪兒》有林志穎這樣的大帥哥和萌爆了的兒子Kimi。更重要的是,《爸爸去哪兒》具備兩大優點:首先它是國內并不多見的野外綜藝,新鮮的野外場面讓人眼前一亮;另外《爸爸去哪兒》能夠細膩地展現父親和孩子共同的成長,讓二者站在一個比較平等的角度,相互交流,相互理解——這也是這個節目在概念上比較領先的地方之一。
作為FLASH動畫片,在野外取景這一點上,是很難與前者相比擬的。特別是基于FLASH軟件形成的繪畫風格更偏向卡通化和扁平化,很難在場景上形成一種趨近真實性的帶入感。但是作為動畫,依然有著自己的優勢,動畫是一個想象力的世界,可以塑造像易拉罐父子這樣在形象上有特點的角色,也可以不拘現實時間和地理的因素,往來于世界的各個角落,這就是動畫方便的地方。
如果把《哈皮父子》看作是近幾年來親子動畫的一部代表作,作為動畫的制作者們,或許可以從《爸爸去哪兒》借鑒一些成功經驗。例如讓動畫的場景更具備立體感和現實感,更接近現實的空間感。讓父子的成長更貼近真實,而不是重復一些大家都會用的老笑料。當然,作為由編劇人員撰寫的動畫劇本,想要達到接近真人的親情互動的感覺,對創作功力是個很大的考驗。在劇情設置上,也可以吸收真人綜藝的特色,哪怕是繪制動畫系列劇,也不再是中規中矩地講述一個小故事,而是打開思維,去探索新的創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