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新看了一遍電影《建國大業(yè)》,發(fā)現(xiàn)這部十幾年前的電影有些細節(jié)很值得考究。
那會兒大概是因為年歲小,所以很多劇情其實都只是看了看熱鬧,大家相互比較,認出了幾個明星臉,從來也沒有想過,每一個出場過的歷史人物的含義。
比如李濟深。
李濟深這個角色在《建國大業(yè)》這種群像電影中,出場次數(shù)并不多,但每一次都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基本上這個角色每出場一次,就交代一個歷史背景,不僅僅是劇情展現(xiàn)的當下,還有脫離劇情之外幾十年的歷史。
在中國近代史上,李濟深是個分量相當重的角色,他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創(chuàng)始人,1949年新政協(xié)召開,他是作為民革代表出席的,并且也是在這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一
《建國大業(yè)》劇情進展至遼沈戰(zhàn)役勝利后,大約是1948年末至1949年初。
當時困居香港的李濟深家里迎來了不速之客,根據(jù)字幕顯示,來人是南京國民政府的說客盧廣生。根據(jù)電影資料顯示,盧廣生不光是南京國民政府的水客,還有南京國防部保密局特務的身份(保密局的前身是軍統(tǒng))。
兩人的對話很有意思。
李濟深看著桌上的那張報紙說:“你來看我,帶了張十八年前的舊報紙,用心良苦啊。”
盧廣生說:
“您跟總統(tǒng)之間的恩怨,那是本黨自己的事。您跟共產(chǎn)黨之間,您別忘了,當年在廣州殺了他們多少人?”
李濟深問道:“你想說什么?”
盧廣生說:“跟我回南京,行政院、立法院隨您挑,只要不投共就行。”
李濟深說:“封官許愿,你說,我會去嗎?”
盧廣生繼續(xù)勸:“任公,臨來的時候副總統(tǒng)已經(jīng)交代了,希望通過您與共黨進行溝通,至于條件嘛,無不可談,就是劃江而治,也不是不行。”
李濟深氣憤地說:“劃江而治,這是分裂中國。你告訴李宗仁,這個千古罵名,他背不起!”
李濟深與盧廣生對話并不長,但卻透露出很多信息。
1948年年中以后,當時的政界對走“第三條道路”的呼聲特別高,宋子文還親自到香港去,想和李濟深合作,疏通張發(fā)奎、余漢謀、薛岳、龍云及原十九路軍舊部和桂系地方勢力,在廣東另組政府,重舉孫中山旗幟,推翻蔣介石,由廣東政府直接與中共談判。
不光如此,當時美國人也派了一個他們在南京國民政府的代表到香港,鼓動他成立一個由美國人支持的新政府,甚至還派記者上門(電影《建國大業(yè)》中對此也有體現(xiàn),成龍飾演記者)。
李濟深當時所面臨的選擇顯然非常多。
不過,也可能是因為電影時長以及布局安排問題,李濟深與盧廣生這段談話在時間上相較于現(xiàn)實可能滯后了一點。
從1948年秋開始,李濟深在香港的活動就已經(jīng)略見成效,他那時已經(jīng)下定了決心北上去解放區(qū)參加新政協(xié)會議和聯(lián)合政府。但因為國民黨當局以及港英政府阻撓,出行很受阻礙
周恩來為此特意指示潘漢年要小心應對,利用過圣誕節(jié)(12月25日)的假日,安排李濟深等民主人士登上一艘蘇聯(lián)貨船。
按照時間推算,李濟深抵達大連應該是十多天以后,即1949年初。
二
影片中,李濟深與盧廣生對話,特意提到了一張十八年前的舊報紙。
按照1949年往前推算應該是1931年,但這個時間節(jié)點很明顯不對。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李濟深被蔣介石釋放,之前因為1929年蔣桂大戰(zhàn),李濟深站隊李宗仁、白崇禧被蔣軟禁,剝奪軍政大權(quán)的同時并被宣布“永遠開除黨籍”。
李濟深獲釋后,同年11月的國民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李濟深被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和中央政治會議委員,并被任命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兼辦公廳主任和訓練總監(jiān)。
只是當時李濟深并未受蔣收買,而是掉頭返回了廣州,繼續(xù)從事反對蔣介石獨裁統(tǒng)治的政治活動。
要按照正常勸降的那套邏輯,盧廣生帶去給李濟深看的那張報紙上的內(nèi)容很明顯不是。
電影中,盧廣生隨后跟了一句:
“您跟總統(tǒng)之間的恩怨,那是本黨自己的事。您跟共產(chǎn)黨之間,您別忘了,當年在廣州殺了他們多少人?”
盧廣生提及廣州一事,應該是1927年。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人與革命群眾,李濟深同月到南京參加蔣介石召開的反共會議,并在會后返回廣州,發(fā)動“四一五政變”。
根據(jù)資料記載,李濟深在派兵包圍中華全國總工會廣東辦事處和省港罷工委員會后,被其屠殺的共產(chǎn)黨人以及革命群眾就達到了2000多人,包括鄧培、蕭楚女、熊雄等一批黨創(chuàng)建初期有影響力的領導人。
南昌起義后,李濟深還派兵積極進攻進入潮汕的起義部隊。
也因為李濟深進攻南昌起義部隊,導致廣州空虛,為南下的張發(fā)奎提供了奪取廣東政權(quán)的機會,當然客觀上也為我黨發(fā)動廣州起義奠定了基礎。
也不難看出,在1927年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李濟深是追隨蔣介石的。
李濟深手上有這筆“血債”,所以電影里他對北上一事顧慮重重。
1949年6月(影片時間),新政協(xié)召開前夕,毛主席找到李濟深(民革主席)、張瀾(民盟主席),并對他們說:
“準備提名二位擔任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
張瀾沒有出聲,李濟深卻顧慮重重,末了說了一句:
“我殺過你們共產(chǎn)黨。”
電影中,唐國強飾演的毛主席沉吟了一下,咳嗽了一聲,隨后才緩緩地說臺詞,據(jù)唐國強自己說:
“這是一個政治家的胸懷,但對方的話并不是沒有觸動他——他畢竟曾經(jīng)是你的敵人。那么這一種瞬間的停頓是非常正常的,而不是那種“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這樣倒反讓人覺得有點假。這個停頓也有點傷心,這就是心理活動。”
很明顯,這里李濟深與盧廣生談話里的“十八年前的舊報紙”就有了沖突。
《浙江省戲劇家協(xié)會》刊文《粵劇《抉擇》 | 用信仰之光照亮舞臺》,這里面提到的粵劇《抉擇》講得也是李濟深1948年這段時間的內(nèi)心考量,劇中敵特用于勸說李濟深的“報紙”就直接改稱為1927年,與此同時的還有毛人鳳的信。
“(軍統(tǒng)特務頭子黃翠維送的)舊報紙上登的是當年李濟深判斷錯誤,奉命清黨,殺害共產(chǎn)黨的報道。毛人鳳的信則是陰謀挑撥李濟深和共產(chǎn)黨的關系,阻止他北上的步伐。”
三
李濟深糾結(jié)要不要北上,還有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電影《建國大業(yè)》李濟深和蔡廷鍇兩人一起登場就是在1948年5月1日新華社公布“五一”勞動節(jié)口號后,兩人正在下棋,當時兩人同樣在糾結(jié)要不要站隊。
后來兩人第二次再出場,就是“五一”勞動節(jié)口號播發(fā)以后,民盟與民革都響應,但張瀾當時困居上海,無法脫身,而李濟深則是有另外一重考量。
蔡廷鍇:
“任公(李濟深字任潮),毛澤東寫了親筆信給您,您還顧慮什么?”
李濟深:
“當初在福建,相約一道反蔣,可是他們變了卦。”
蔡廷鍇:
“福建的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數(shù)年了,再說那是博古,不是毛澤東。”
李濟深:“我不是記仇,實在是跌跟頭跌怕了,老蔣拿我們玩兒了幾十年,中共這些年雖然信譽很好,可萬一呢?旗號剛立起來,我既然坐在了民革主席這個位子上,就不得不為民革的前途和命運盡心盡力。”
蔡廷鍇:“我們先單獨發(fā)表一份申明,以反蔣的名義,重申我們反對一黨獨裁的宗旨,就算是對中共一個回應。”
李濟深口中“當初在福建相約一道反蔣”,指的應該是1933年的福建事變。
蔡廷鍇過去曾參加過南昌起義,但他其實是被裹挾參加,后來就脫離了起義隊伍,但他與中國共產(chǎn)黨人沒有徹底撕破臉,這里等于說預先埋伏了釘子(過去聊過蔡廷鍇,視頻也有,可移步去觀看),所部編為十九路軍。蔣光鼐任總指揮,蔡廷鍇任副總指揮兼軍長。
1929年蔣桂戰(zhàn)爭期間,李濟深負責調(diào)停雙方,但因說了太多桂系的豪華(李本人既是桂系,又是粵系)引起蔣介石不快,后被蔣騙到了南京,以伙同李宗仁、白崇禧“分頭發(fā)難,謀反黨國”為罪名軟禁于南京湯山。
至1931年才獲釋(之前說過)。
李濟深后來與蔣決裂,終身致力于反蔣,并于1932年聯(lián)合方鼎英、陳銘樞成立“革命軍事委員會”,蔣光鼐、蔡廷鍇也都參與其中。
1933年11月20日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以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為主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場召開大會,決定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事變。
李濟深、陳銘樞通過蔡廷鍇的關系,與閩西紅軍取得聯(lián)系,相約共同反蔣抗日,雙方當時甚至簽署了《反蔣反日同盟協(xié)定》。
應該指出的是,李濟深發(fā)動福建事變,對中央蘇區(qū)反“圍剿”作戰(zhàn)是很有利的,既分化了敵軍勢力,又能團結(jié)壯大己身。
可當時掌握話語權(quán)的是“左”傾路線執(zhí)行者,博古秉持王明的意見,認為李濟深是“軍閥”,“福建人民政府是投機”,導致雙方合作失敗。
不久之后,國民黨軍大舉壓進,僅3個月福建人民政府宣告失敗,一年后,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踏上長征路。
毛主席后來談及此時,認為紅軍是“喪失良機”。
李濟深對此事耿耿于懷,也不是不能理解,如果依照這個邏輯,到1948年國民黨當局派說客,出示1933年年份的報紙其實比出示1927年年份報紙也許更有說服力。
這兩年發(fā)生的事都是擊中李濟深內(nèi)心軟肋。
結(jié)語
總而言之李濟深是個相當復雜的人物。
大革命時期他追隨孫中山先生,后來孫中山先生去世后,他又聽信蔣介石,使得在蔣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他便追隨在廣州“清黨”,盡管他有心反對屠殺,但也架不住下面的人動手,這件事令他內(nèi)疚了一輩子。
“每想起這件事,我深感內(nèi)疚,對不起人民。我當時有清黨之心,而無殺人之意啊!”
1929年蔣桂戰(zhàn)爭期間,李濟深本來是負責調(diào)停雙方矛盾,結(jié)果反被蔣誤為是站隊桂系,結(jié)果被蔣軟禁,自此李濟深與蔣介石產(chǎn)生矛盾,從此以后雙方水火不容。
福建事變后,李濟深手中唯一的軍事力量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被蔣打垮收編。
李濟深盡管失勢,但在國民黨派系眾多的內(nèi)部始終獨樹一幟,后來更是成為國民黨內(nèi)民主派的中堅力量,在歷史潮流的關鍵時刻,他終于做出了最正確的抉擇。
上一篇:柴靜:野夫帶我看江湖
下一篇:半個世紀前,震驚世界的一部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