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相害化解方法(下)
191 2025-09-10
明朝省級地方官員分為三司,分別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布政使管“民政”,按察使管“刑名”,都指揮使則管“一省軍務”。布政使是一省的行政長官,長官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布政使司即承宣布政使司,前身為元朝的行中書省。明朝時,承宣布政使司為國家一級行政區,是承宣布政使的轄區,簡稱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稱“行省”,負責一級行政區的民事事務。朱元璋攻下集慶之后自領江南行中書省;韓宋龍鳳四年(1358年)在婺州設中書分省,之后每攻掠地方即設行省。
洪武九年(1376年)變更地方行政區劃,將浙江、江西、福建、北平、廣西、四川、山東、廣東、河南、陜西、湖廣、山西諸行省改為承宣布政使司,裁撤行中書省主官行省平章政事與左右丞,將行省參知政事改為布政使,秩正二品;左右參政,從二品;改行省左右司為經歷司。原行中書省職權至此分割為三,布政使司專責民政事務。承宣布政使意涵取自“朝廷有德澤、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
自此,承宣布政使司即取代行省,成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名稱。南京(南直隸)不設承宣布政使司,由中書省直轄,故名“直隸”。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后撤廢中書省,京師及全國十二承宣布政使司直屬于六部;布政使品秩改為從三品、參政從四品。十四年(1381年)增設左右參議,正四品;各布政使司增設布政使一人,成為左、右二布政使。十五年(1382年)設云南布政司。二十二年(1389年)定布政使為從二品。
建文年間將布政使降為正三品,并裁減為各一人,明成祖恢復舊制。永樂元年(1403年)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升格為“行在”。五年(1407年)設交趾布政司;十一年(1413年)設貴州布政司(布政使僅置一人)。宣德三年(1428年)裁撤交趾布政司;全國除了北直隸、南直隸之外,定為十三布政使,通俗稱為“兩京十三省”。自宣德年間開始出現臨時任制、軍事性質的總督或巡撫,如無特別授權監理糧或監理刑名則不得干涉布政使、按察使的職權。自明初到正統年間,布政使司地位等同六部,一般布政使進入中央多為尚書、侍郎,而中央一般委任都察院都御史、御史等出任布政使;景泰后布政司地位下降,沒有同六部授官的情形。明代莆田官員任左、右布政使或有布政使經歷的官員。他們分別是:
山東右布政使林希悅;
江西布政使后升任戶部尚書翁世資;
湖廣左布政使嚴洤;
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吳繹思;
廣東左布政使后升任刑部尚書彭韶;
四川右布政使周瑛;
貴州右布政使黃璉;
陜西左布政使后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云南林元甫;
廣西右布政使周進??;
浙江右布政使陳仁;
云南左布政使方璘、浙江左布政使后升任南京刑部尚書方良永;
廣東左布政使后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陳琳;
四川左布政使后升任南京大理寺卿林茂達;
廣東左布政使方良節;
廣東布政司右布政使翁茂南;
廣東布政司左參議后升任廣西按察司副使陳伯獻;
江西左布政使后升任兵部左侍郎鄭岳;
四川左布政使升任兩廣巡撫林富;
廣東左布政使周宣;
廣西左布政使后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王大用;
貴州左布政使葉珩;
浙江右布政使朱鳴陽;
廣東左布政使林豫;
湖廣左布政使后升任湖廣巡撫右副都御史林大輅;
貴州左布使后升任應天府府尹洪珠;
河南右布政使丘茂中;
山東右布政使魏一恭;
浙江左布政使姚文炤;
貴州山西左布政使林應標、
河南左布政使后升任戶部左侍郎鄒守愚;
浙江左布政使后升任南京工部尚書林云同;
湖廣右布政使后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鄭絅;
貴州右布政使丘預達;
貴州右布政使俞維屏;
廣西左布政使后升任南兵部尚書郭應聘;
廣西左布政使后升任南京通政司通政使程拱宸;
四川左布政使方攸績;
廣東左布政使林烶章;
四川右布政使林澄源;
山西江西左布政使后升任順天府府尹吳獻臺;
山東右布政使后升任山東參政兼僉事徐州兵備陳瑛;
湖廣布政使司右布政林恭章;
貴州布政使陳元藻;
廣西左布政使俞維宇;
浙江左布政使贈南京戶部尚書莊祖誨;
云南左布政使吳兆元;
陜西右布政使俞誨;
廣西左布政使后贈兵部右侍郎鄭茂華;
山東左布政使后升任右副都御史陳應元;
廣東布政使后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林贄;
浙江右布政使后升任戶部左侍郎林銘鼎;
山西布政使后升任右僉都御史林一柱;
廣東布政使后升任兵部左侍郎林佳鼎等。
林希悅,字克霖。莆田縣右廂人。明洪武間舉薦由延安府儒學教授升監察御史,終山東右布政使。
翁世資(1415-1483)字資甫,自號冰崖。莆田縣連江里(今荔城區黃石鎮清中村)人。曾祖翁道源;祖父翁仕寧(以子孫貴,贈戶部尚書)。父翁瑛,翰林院檢討;母周氏;娶宋氏。明代書法家,精篆隸。天順八年(1465)五月,升任江西布政使。成化十四年(1478),進戶部尚書,仍督京儲,皆有政績,為時人所稱譽。
嚴洤(1424-1483)字宗源,號鈍庵。莆田縣城內烏石尾(今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區東山巷)人。本姓“姚”,曾祖姚仲作,贅嚴,隸軍籍,例不得復姓,因而冒嚴氏。祖嚴均良,父嚴孟器。明代書法家。永樂二十二年(1424)十二月二十八日生,行一。登正統十二年(1447)福建鄉試陳俊榜第12名舉人。入太學,與柯潛(景泰二年狀元)相與切磋、研討學問,造詣日深。一時太學之士以《詩》、《書》得名者,皆取正于二人,而莆二經之傳,因益有聞。后禮部會試第20名,景泰五年(1454)孫賢榜二甲第85名進士。改翰林庶吉士,與潛同修《寰宇通志》。才華風雅,人咸異之。景泰七年(1456)五月授江西道監察御史。丁內艱,服闋,天順三年(1459)十二月改任云南道監察御史。天順五年(1561)十一月督學南畿,嚴教條,肅士習,考校必先德行,文詞必根理趣,枝葉浮華者,雖工弗取。試之日,鎖院糊名,請托不通。權門要路,謗憾雖多,然弗恤也。天順七年(1463),增設各鄉社學,共49所,有教讀50名,生徒1224名。成化二年(1466)十二月升浙江按察司副使仍提調南直隸學校。以不便行事,次年八月改湖廣。奉命招撫流民,將三載,復改提督湖廣學校,以其地與南畿習俗不用,因地制宜,政教之施,稍濟以寬,士皆悅從。秩滿,升廣東按察使,王黑皮等先后嘯聚,設策擒捕,或戮或釋,境內肅然。成化十六年(1480)升任湖廣右布政使??N紳之士為其餞行,皆賦詩為贈。邑人廣東左布政使彭韶以其私愿,為撰《送嚴宗源之湖廣序》。彭與嚴為諍友,臨別贈言可謂“君子相見,非但興善,將以攻惡;惡不廢,則善不興”。生性嚴毅,居官清慎,勤于政事,不徇私情。至湖湘時,其郡人士夾道歡迎曰:“吾舊父母復來矣!”未幾,荊襄巡撫缺人,內外守士官合詞上書吏部欲薦嚴洤,卻因督修江堤過勞成疾不起。成化十九年(1483)九月,命之為左布政使,然未及見矣。卒后歸葬莆田,其墓筑縣城西北常太里松嶺下之東、龍橋之西。同鄉人南京戶部右侍郎鄭紀特為其撰《行狀》,祭酒費訚立傳。卒后入祀莆田鄉賢祠。成化二十二年,知府丁鏞等在烏石街為湖廣布政使嚴洤立“方伯坊”。正統十二年,指揮張剛等在井亭街為監察御史嚴洤立進士坊(舊名“武秀”)。
吳繹思,初名敷,以字行,更字思周,別號拙戒。莆田黃石塔兜人。唐吳祭、宋吳叔告之后。豐神秀整,孝敬樂易,接鄉鄰子弟,雖困倦未嘗不衣冠。早以經學名,及門多所造就,若戶部尚書周公經、工部侍郎張公憲、都御史汪公奎,皆佩服繹思而有用于世者。登景泰四年(1453)福建許評榜第2名舉人,天順元年(1457)進士。授饒州德興(今屬江西)知縣,凡賦稅差科、聽訟治獄,一處之以公??h之學政久弛,其政暇則臨學宮集諸生親課督之,其中有資質秀穎、學業可造就者,則召至縣齋,親為講解文義;所作舉業文字,亦親為指摘其瑕疵而厘正之。諸生家雜泛繇役,皆痛為蠲減。修廟學,凡棲士齋舍,養士餼廩,罔不畢備。士風為之一變,為立“德政”、“去思”二碑。遷瑞州府(今江西高安)同知,為政一如在德興時,瑞民安之。后升惠州(今屬廣東)知府,邑有巨蠹,恃勢虐民,繹思繩之以法。時守御軍政為上官所更,卒伍忿將為變,繹思論以禍福皆羅拜帖服。增脩諸邑學宮,眾務咸舉。丁內艱,起復潮州(今屬廣東)守,??茴l發,繹思計殲巨魁,成化十八年(1482)七月,緝捕俘斬五十八人,海徼頗安。成化二十二年(1486)八月以九年秩滿升浙江布政司左參政。弘治元年(1488)二月升浙江布政司右布政使。弘治三年(1490)十二月致仕。弘治十四年,按察司僉事張晷在連江里塔山為丁丑進士吳繹思暨侄戊戌進士吳世騰立“金榜聯芳坊”。成化十一年,福建布政使李嗣在連江里石阜為鄉試第二人吳繹思立“亞魁坊”。
彭韶(1430-1495)字鳳儀,號從吾。莆田縣涵口(今荔城區新度鎮港利村)人,后移居城內朱紫巷(坊巷)。成化十四年(1478)正月升廣東左布政使。弘治四年(1491)九月升任刑部尚書,命侍經筵。
周瑛(1430-1518)字梁石,號翠渠 ,別號蒙中子,學者稱他“翠渠先生”。莆田縣連江里清江村(今荔城區黃石鎮清后村)人。曾祖周正甫,祖父周世,父周舉,母潘氏,娶陳氏,繼娶吳氏,弟周環,周頊,子周大謨。明代著名書法家、理學名士。弘治五年(1492)三月,升四川布政司右參政,八年(1495)五月遷四川右布政使。
黃璉(1437-1502)字汝器,號求我。莆田望江里佘埔(今涵江區江口鎮石庭村)人。明代書法家。曾祖黃宗道,祖黃宏中,父黃本清,母俞氏,娶許氏。正統二年(1437)四月初五日生,行二。天順三年(1459)福建鄉試第50名舉人,禮部會試第253名,成化二年(1466)羅倫榜三甲第79名進士,授南京戶科給事中,專與南京戶部屬僚一員,提督磨勘天下版籍。其職蓋增設也。然遇朝廷政事缺失,內外官吏臧否,必與同官上疏論列,未嘗少有顧避。越七載,丁外艱。服闋,改南京禮科。時汪直擅柄,與王越相倚為奸利,屢興大獄,陷害忠良,黃璉率科道極言,憲宗逐二人,連其黨以盡。滿九載,成化二十二年(1486)正月,升浙江布政司右參議,提督溫州、處州等地銀冶,礦故竭,率輸自民,以糧為差,新礦間一出,盜盤據之,民重驚擾。璉曰:“礦,地利也,不輸自地,輸諸民,天下皆冶也,獨溫、處哉?且新礦徒餌盜,奚功國輿民?”遂擒其魁,散其徒,疏言罷課塞礦,上可之,民以為便。弘治六年(1493)十一月改云南布政司右參議,云南屬衛糧儲多,衛僚攬之以輸,不以時入,軍民苦之。督糧者沿襲因循,莫克舉正。巡撫大臣乃以屬璉,因嚴設禁令,定立限期,桀驁不順令者,置之于法。自是七八年逋負悉輸納,無敢后期者。巡撫、巡按交章論薦,乞升補本司參政之缺,然吏部已命其往貴州。弘治八年(1495)七月擢為貴州布政司左參政,以其地夷獠雜居,不可以中州文法繩之,為政務簡靜,不事苛擾。論者以為得體。巡撫、巡按復交章薦其操履端方,政事修舉。弘治十三年(1500)四月升貴州右布政使,同年七月轉左布政使,會屬夷普安土知州死,其妻米魯謀自襲,毒殺其庶子,為叛,朝廷命南京戶部尚書率兵征剿,特委璉總督糧儲。璉處置有方,軍前饋餉,賴以不乏。未幾,賊平凱旋,方將論功行賞,而璉以疾卒于官,時弘治十五年(1502)九月,卒年66歲。黃璉天性淳實,居官所至以廉謹著稱,尤能容人之過,嘗曰:“人須自立,忠信廉謹吾事也。升落毀譽吾寧知之?”以忠、信、廉、謹四字自警,故自號“求我”。居官幾四十年,田不頃增,屋仍舊隘。所居里東南諸村落,土田歲??嗪?,璉乃白諸郡邑,發民鑿渠,由金墩抵巖沁,數里,引木蘭、延壽溪余水溉之,遂變磽瘠為膏腴。鄉人感念不忘。其在官所得祿俸余貲,不以治生產,惟汲汲于修先人祠墓,具祭器,置書籍,間亦推以濟鄉黨之貧者。而其自奉,與其所以教戒諸子者,務極儉約,故死之日,家無余貲。弘治五年,御史洪性在佘浦為布政使黃璉立“進士坊”。卒后入祀莆田鄉賢祠。
林元甫(1445-1508)原名普長,字元甫,后改字秉仁,號豫齋。莆田縣城內后塘巷(今荔城區鎮海街道梅峰社區后塘巷)。林蘊后裔,曾祖林原真,祖父林宏泰,父林哲甫(字良弼),母黃氏,娶陳氏,弟林哲甫,子林有孚,孫林仰成,侄林有祿,從侄林有年。明代書法家。正統十年(1445)六月十二日生,行一。成化十年(1474)福建鄉試黃乾亨榜第67名舉人,禮部會試第36名,成化十一年(1475)謝遷榜三甲第163名進士。長身美髯,眉目朗秀,襟度闊大。四月授工科給事中,成化十五年(1479)上言分進士科為五甲、四甲。五甲皆授以學職,以盡天下之才,重師儒之任。時已受詔為副使,冊封占城,以建言忤旨,罷不遣。后遣他使,有海禍,或以罪戍邊,人謂元甫有天幸。久之,調外任,尋以母憂免。服闋,有為地者,改南京禮科,復憂去。弘治中,仍署禮科。弘治四年(1491)七月擢禮科都給事中。十月,上言:各處鄉試所請考試,多不得人,致去取悉,從之。弘治五年(1492)請定國本,攬朝網,卻土魯番獅子之獻。時議復用汪直、王越,元甫諫止曰:“二人投之未遠,可復用耶?”弘治六年(1493)七月遷山東布政司左參政。齊魯旱甚,所司議多斂額外以備賑。其曰:“與其多取以賑之,孰若寡取以安之”。德王葬其妃,大拓塋域,廢民田為之。其曰:“有制”。王再三令諭之,又面諭之,終不可,乃易人董之。弘治十一年(1498)十月遷云南右布政使,十二年(1499)九月轉陜西左布政使。虜酋火篩寇邊,饋餉繁重,元甫隨宜調度,軍興無乏。弘治十四年(1502)十二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蜀寇作,設策平之,有銀幣賜。松潘不靖,劫殺防御官。元甫督捕遇當,而渠丑未獲,言者謂元甫緩賊,弘治十七年(1504)二月從兵部議處乃與貴州巡撫兩易之。貴撫至,市夷兒斷首抵賊為功,為言者所彈,始明元甫之不欺。孝宗悟,弘治十八年(1505)四月調任巡撫云南,將收而入之。正德元年(1506)以疾告歸,太宰馬文升奏留之,三疏乃許,正德三年(1508)三月卒,賜祭葬如例。后入祀莆田鄉賢祠。歷官三十余年,家無厚貲,平居惇行孝友,未嘗啟口及人過失,僚友嘗被誣,以身家保之,竟亦不使之知也,蓋一時“長者”。
周進?。?453-1520) 字紹立,號雙竹。莆田清浦村(今荔城區黃石鎮清后村)人。父周坦,鄞縣教諭,淳樸績學,子周大柱。明代書法家、經學家。正德三年(1508)五月升云南按擦副使。正德五年(1510)四月擢廣西右按察使,八年(1513)正月升廣西右布政使,九年(1514)四月轉左布政使,正德十一年(1516)六月致仕。
陳仁(1454—1514)字子居,號三渠。莆田管墩人。曾祖陳孟庸,祖陳允德,父陳舜衡,母陳吳氏,娶李氏,從兄陳邦瑞。明代書法家。景泰五年(1454)正月二十五日生,行七。成化十九年(1483)福建鄉試第一名,解元,禮部會試第47名,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二甲第35名進士。授戶部主事,畢力學問,作古文詞,明習國計,大僚章奏,多出其手。會闕里災,疏重修省,辟異端,抑奔競,禁奢侈,振士風,收人心,端教化,正風俗。弘治中,升戶部郎中,時京城孔子廟火災,疏請修省,并請早朝勤政,宣決章奏,訓養東宮,進君子,退小人,節齋醮,嚴備邊。又疏:“雪寃獄,舒忠憤,罷江南織造,復御史彭程官;給事林廷玉補外,勿遣”。陜西進古璽,仁抗疏斥其偽。弘治十五年(1502)詔召番僧領占竹于四川,仁疏諫。十七年(1504)五月又請復建文忠臣方孝孺等官。多格不行。正德初,劉瑾以贗銀事坐尚書韓文罪,黃仁一并謫貶。任禹州(今屬河南)同知,轉任汝州(今屬河南)知州,后遷南京兵部員外郎。劉瑾誅,正德五年(1510)十一月擢浙江按察司提學副使,按試不要胥吏跟從,親自披閱試卷,去取唯公,士論大服。七年(1512)八月轉浙江布政司右參政,吏部奏言:“陳仁歷中外,學行有聞?!崩圻w至浙江右布政使,未任卒。卒后入祀莆田鄉賢祠。陳仁質重沉敏,議論向正,曾上疏阻止給事中林廷玉貶出朝廷,追復御史彭程官,言多懇切。工書,書法精妙,尤善大小篆。晚年文章造詣深,奧美有機軸,時人評價甚高。著有《三渠稿》、《天津志》等。成化十九年,知府丁鏞等在井亭街為癸卵科陳仁、陳晦、邱汝亨、陳士元、姚鳴和、歐泰、曾發、邱泰、周贊、黃大中、吳琯、李有嘉、鄭寶、余云龍、宋時著、黃秩、林長繁、彭濬、廖絅、周悌、林道充、柯德贊、方磷、陳愈、林宗重、朱泰、朱文魁、鄭廓用立“麟鳳坊”?!睹魇贰酚袀?。
方璘(1458-?)字文玉,號鑒湖。莆田太湖(今秀嶼區靈川鎮太湖)人。曾祖方師授,祖父方仲,父方寬,母洪氏,弟方玠,娶鄭氏。擅書法,博通經史。天順二年(1458)九月十五日生,行一。成化十九年(1483)福建鄉試陳仁榜舉人,禮部會試第227名,弘治六年(1493)毛澄榜二甲第7名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升郎中,正德四年(1509)五月升湖廣布政司左參議,正德七年(1512)四月遷陜西右參政,正德八年(1513)五月,進江西左參政,正德十一年(1516)正月平賊有功,俸祿進一級,同年九月,升湖廣右布政使,十三年(1518)九月,剿郴桂地方平猺賊有功再進俸祿一級,十四年(1519)九月升為云南左布政使,食一品俸俸祿,后致仕卒。《明詩紀事》錄其詩一首,著有《鑒湖集》。墓葬在今城廂區靈川鎮太湖村前亭山,構筑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墓碑上書“皇明方璘之墓”,“顯考云南左布政使,食一品俸,進階正奉大夫鑒湖府君”。近代依舊制重修。
方良永(1461-1527) 字壽卿,號松崖。莆田城內草舍里(今荔城區鎮海街道梅峰社區)人。正德九年(1512)七月轉浙江左布政使。嘉靖六年(1527)十一月再推南京刑部尚書。
陳琳,字玉疇 。莆田縣維新里龜塘(今屬新度鎮)人,后居坑邊。陳彥回族孫。明代書法家。弘治五年(1492)福建鄉試林文迪榜第2名舉人,弘治九年(1496)朱希周榜三甲第81名進士。選翰林庶吉士,弘治十一年十月授云南道監察御史,遇事侃侃不避,疏陳端本、修政十五事。弘治十四年五月提調南直隸學政,甚得士子心。正德初(1506),劉瑾亂政,斥逐顧命大臣劉健、謝遷,逮戴銑、陸昆等言官,十一月上疏論救,言“南京窮冬雷震,正旦日食。正宜修德弭災,委心元僚,博采忠言。豈宜自棄股肱、隔塞耳目?”劉瑾大怒,矯旨榜列劉健、陳琳等若干人為奸黨,貶其為揭陽縣(今屬廣東)縣丞,諸生中朱良育送其詩云曰:“春風露冕出郊原,落日停驂望國門??故枰勌煜率拢喒賾^海南邨。湯湯江漢覊臣淚,納納乾坤圣主恩。歷試古來名節士,為言身屈道彌尊?!敝寥?,署理縣事,毀淫祠,興學校,簡詞訟,筑城池。時程鄉有警,當局自海豐調兵援之,兵突至揭陽城下,邑人為之驚怖,陳琳控馬出城,召渠師諭之,盡收其兵,導之出境,民晏然。后因丁憂去職。瑾誅,升嘉興府(今屬浙江)同知,隨擢知府,以德化民,請托不行,廷獎諸生,興起道藝,士民愛之。正德七年(1512)八月,擢山東按察司副使提調學校。正德十年閏四月,升河南布政司右參政。正德十五年十一月,遷廣東右布政使。嘉靖登極,正德十六年(1521)五月,晉左布政使。同年七月,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江西。時逆濠始平,兵荒交病,琳請蠲租賑乏。嘉靖元年(1522)十月,升南京大理寺卿。嘉靖三年五月擢南京兵部右侍郎。卒于官,年66歲,賜祭葬。工書法,善作章草。陳琳孝友清亮,能急人之困,喜揚善而諱其所短,所至祀名宦。弘治十一年,知府王弼等在井亭街為壬子科舉人陳琳、高江、張廷槐、李汝和、楊渤、蒲萱、林紹宗、吳琬、陳舉、林有年、林文集、陳華、林照、黃守濂、方圯、張乾、林桎、顧惟質、陳瓚、吳珍、林錨、吳彰德、林康、楊曰宗、林有祿、陳世杰、方嶠、陳篪、林瑩、陳瑛立“秉德坊”?!睹魇贰酚袀?。
林茂達(1462-?)字孚可,號翠亭。莆田縣城內烏石山(今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區東山巷)人 。曾祖林應鳳,祖林珪,父林思承,母黃氏,繼母鄭氏,兄林茂榮、茂春,娶柯氏。明代書法家。天順六年(1462)九月二十二日生,行三。弘治十一年(1498)福建鄉試林士元榜第17名,禮部會試第48名,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榜三甲第7名進士。平生論事不數語,執常理定志則毅然莫奪。授行人司行人,正德元年(1506)八月授湖廣道試用監察御史。改按直隸,時宦官劉瑾肆作威福,茂達慎重風采,多有建言,雖巧伺弗能傷。正德五年會黃河復沖黃陵岡,入賈魯河,泛溢橫流,直抵豐、沛,以北決安平鎮為虞,而請浚儀封、考城上流故道,引河南流以分其勢,然后塞決口,筑故堤。正德七年八月擢湖廣按察副使。升貴州左參政,計擒川寇陳聰,益兵攻者岳者,得其巨魁。正德十四年三月擢云南按察使。以內艱歸。嘉靖元年(1522)七月,服闕,補四川按察使,次年二、三月,連擢右、左布政使。居蜀約四年,二仆戒候飲食若逆旅然。會入覲,兩疏乞歸,朝廷嘉其廉退,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致仕。嘉靖六年(1527)舉行莆田逸老詩會,共七人,舉會賦詩于梅峰別業,以登臨酬唱為娛。居二年,嘉靖八年五月起南京大理寺卿,復疏辭。年過八十,會明堂禮成,有司奉朝命備禮勞問。久之,卒。卒后入祀莆田鄉賢祠。林茂達為人簡易,少與方良永、良節兄弟同學,而弟視之。及二方貴顯,茂達猶諸生。一日祭社,二方盛服立左右,茂達以一襕衫居中,委蛇自若。為藩伯清軍,御史疑其簡易,欲摭論之。范御史永鑾抗言曰:“林公靜修方介,何得瑕疵!”辭大理,所親或勸止之,艴然曰:“不聞歐陽公之語蔡承禧乎!”《明詩紀事》錄其詩1首。著有《翠亭集》。
方良節(1464-1516)字介卿,號雪筠。莆田城內草舍里(今荔城區鎮海街道梅峰社區)人。曾祖方孟章,祖父方象輝,父方朝深,母陳氏,娶黃氏,兄方良永,弟方良盛、方良材,子方重熙、方重耿。明天順八年(1464)九月初二日生,行二。成化二十二年(1486)林棨榜第3名舉人,禮部會試第12名,與兄同登方良永弘治三年(1490)錢福榜進士,得二甲第52名。授南京戶部主事,歷禮部郎中。弘治八年(1495)出任臺州府(今屬浙江)知府。正德初(約1506)任惠州府(今屬廣東)知府。下車伊始,首詢民間疾苦,咨民所不便,時歸善徭役于府諸邑中獨苦,遂報請減之,得以照各縣之例減役。有宦官擅威所賄,所到之處,無不進獻,惟良節屹不為動。時興師討賊,練餉綏民,協力平盜。砌筑拱北、南隱、榕了三堤,捍西湖水。西湖原通百官池,后堵塞,組織民眾疏浚,壘高印山,砌筑圍石,于其上復建印山亭,辟城西水關,使西湖之水經百官池環繞東流注入西枝江。又大修學舍,修葺會英諸祠。正德六年(1511)正月升廣東右參政,正德八年(1513)九月升廣東右布政使,次年(1514)十一月轉左布政使。正德十—年(1516)卒于官?;葜菝袼贾?,勒碑頌其德。擅書法,博通經史。著有《雪筠集》。并于正德六年(1511)刊刻過宋方大琮撰《宋寶章閣直學士忠惠鐵庵公文集》45卷?!睹魇贰酚袀?。
翁茂南(1464-?)字朝梁。莆田橫石塘尾人。曾祖翁仕勤,祖父翁伯明,父翁師夷,母陳氏,繼母吳氏,郭氏,翁世資從侄,娶楊氏。天順八年(1464)十二月初十日生,行三。成化二十二年(1486)福建鄉試林棨榜第55名舉人,禮部會試160名,弘治六年(1493)毛澄榜三甲第83名進士。授南京大理寺評事,升寺副,弘治十五年(1502)九月遷廣西按察司僉事,分巡桂林,調山東。正德四年(1509)八月升廣東布政司左參議,六年(1511)正月遷廣西按察司副使,轄左江兵巡道,平盜有功,并捐俸集資修建宣城書院。正德九年(1514)正月轉貴州按察使,五月調廣西,正德十一年(1516)五月,升廣東布政司右布政使,正德十五年(1520)六月致仕歸。弘治十四年,知府陳效在黃石塘尾為大理寺副翁茂南立“進士坊”。
陳伯獻,字惇賢,號峰湖。莆田縣金橋巷(今荔城區鎮海街道鳳山社區金橋巷)人。曾孫陳其志,進士。明代畫家。弘治二年(1489)福建鄉試傅鼎榜第2名舉人,弘治十二年(1499)倫文敘榜二甲第67名進士。弘治十四年二月授南京吏科給事中,弘治十七年奏請停福建采鷓鴣竹雞等珍異禽鳥之事,以蘇民困。正德三年(1508)四月疏逆珰劉瑾罪狀,被削職為民。瑾敗,正德六年二月擢廣東布政司左參議,分巡海北道。正德十年四月升廣西按察司副使,提調學校,興復“宣成書院”,作《重修宣成書院立田記》。未幾,以母老乞歸。結茅蓮花峰下,游情藝苑,興致翩翩,作文風格近似曾鞏,繪畫宗法王維,詩品亦在錢、劉之間。《明詩紀事》錄有其詩二首。著有《峰湖集》若干卷。擅繪畫,工山水。弘治五年,知府王弼在大道街為己酉科陳伯獻、鄭釗、黃銘、黃頤、方瑛、鄭鐘、卓文渭、謝愷、鄭岳、方珙、黃開顏、邱謙、陳汝秀、郭紀、卓文澄、林齊、謝復、方良永、康恭、陳大成、方文敏、彭申、陳邦器、黃輝、李天民、黃黍、黃相、陳謙山、吳明通、林大霖、鄭京、劉朝興、鄭矗立“多雋坊”。弘治十四年,知府陳效等在后街為本科進士陳伯獻、吳希由、柯英、陳邦器、李廷梧、陳文滔、林季瓊、李鼐立“己未進士坊”。
鄭岳(1468-1539)字汝華,號山齋。莆田渠橋蒲坂村(今荔城區新度鎮蒲坂村)人,至其父鄭仆庵時,舉家居城內金橋巷(今荔城區鎮海街道鳳山社區)。正德五年(1510)七月擢江西按察司按察使,次年(1511)十月升江西布政司右布政使,正德七年(1512)八月再擢江西左布政使。嘉靖三年(1524)六月升兵部右侍郎。
林富(1475-1540)字守仁,一字年富。莆田城關赤柱巷(今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區赤柱巷)人 。曾祖林潛夫;祖林彌宣;父林垠;叔林塾,同年進士;前母鄭氏,母方氏;弟林見、林聞;子林萬潮。成化十一年(1475)十月二十五日生,行一。弘治十一年(1498)福建鄉試第30名舉人,禮部會試第242名,弘治十五年(1502)康海榜三甲第196名進士。明書畫家,工山水。為人執法嚴明,剛直不阿,飽讀詩書,才華橫溢,擅寫奏疏。授大理寺評事。正德初(1506至1510),宦官劉瑾當權,有臺臣子請恤典,劉瑾下之獄,欲法司重繩之,富執不從,并下獄,庭杖三十,謫潮陽縣丞。正德五年正月,然瑾憾未釋,隨以大理事文致,罷其官,仍罰米百石。劉瑾誅,起袁州府(今屬江西)同知。正德七年(1512)升任寧波(今屬浙江)知府。增海防建設,募鄉兵,煞住攤派風。廉明能恪,吏民畏懷。市舶司官兵橫行霸市,掠奪民絹,當機立斷,逮捕法辦,繩之以法。不徇私情,改革稅制,郡西有廣德湖流域自宋以來被劃為官田,科額繁重,力主欽議,請得將其歸為民田,折減賦稅,為民減負,政績卓然。丁外艱,離任時,百姓在白鶴山蓋祠廟祀之。服闋,補處州(今屬浙江)知府,正德十二年(1517)以浙江孝豐討叛功賞銀。嘉靖改元(1522)升任廣西右參政。為官清廉,為民辦實事,與其愛民之魂永世共存。以治行卓異旌升浙江按察司按察使,嘉靖二年(1523)升廣東布政司右布政使。興義學,多有善政;修筑南海衛城等,增強南疆海防建設,為抗倭斗爭和抵御西方殖民者入侵做貢獻。威恩兼施,分化瓦解敵人,最終促使盧蘇率眾七萬降朝。為了鞏固統一,林富又對“改土歸流”政策具體化,建議上思州宜流官即由明朝政府委人擔任;田州士官,必不可廢,但稍貶降,分其權,做到“上不失朝廷大體,下不失夷人心,”兩全其美。遂行其議,廣西各族人民進一步團結,經濟得到發展。轉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七年(1528)二月連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等處地方。嘉靖八年(1529)正月,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王守仁巡撫兩廣地方提督軍務,平息了廣州、會寧等地叛亂,維護了國家統一。還上六事疏,為會寧善后出謀獻策,得到采納。珍惜邊疆安定,萬民休養生息。后與御史異議,多次上疏,乞休。出任兩廣巡撫期間,寫下的兩篇關于南海珍珠的奏疏《乞罷采珠疏》和《乞撤看守珠池內官疏》,成為中國珍珠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嘉靖十一年(1532)以母老身病致仕,歸。在鄉與鄭岳等人結逸老會,時稱“莆田九老會”,以吟詠為娛,又構小樓于東巖山上,稱“東山精舍”,設壇宣講王陽明學說 ,培育孫林兆恩,使其成為明儒學重要人物。林富修偉持達,言議英發,有古豪杰之風。初下詔獄時,與王守仁講《易》,桎梏間結為勿已。治兵思田,同心共濟,事有成功。嘉靖十九年(1540)正月十四日卒,年66歲。卒后墓在莆田縣華亭鎮后角石門山,“文化大革命”中墓被毀,今依舊制修復,存林達書“省吾”石坊額和石翁仲頭部1個。有《奏議》2卷存世,參修《廣西通志》。
周宣(1478-1532)字彥通,號秋齋。莆田縣連江里清江村(今荔城區黃石鎮清后村)人 。歷廣東按察使,嘉靖六年(1527)六月轉廣東左布政使。
王大用(1479-1553)字時行,別號檗谷。莆田人。其先祖為儀真人,洪武初隸軍興化衛,遂為興化人。嘉靖二年(1523)十二月升江西右參政分守湖東道。后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
葉珩,一作“葉衍”,字鳴玉。莆田城關人。弘治十七年(1504)福建鄉試黃如金榜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舒芬榜二甲第5名進士。正德十六年(1521)歷任禮部主客司員外郎。歷升僉事,嘉靖三年(1524)平江西太和賊有功被賞。升薊州兵備道副使,平盜有功,歷官云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嘉靖十八年(1539)升云南按察使,二十年(1541)四月升貴州左布政使,二十一年(1542)六月因采木事宜總理不周被革職。在工部時,為人不畏強御,歷按察時,輯寇有功,為人穎重簡淡,有古人風概。
朱鳴陽,字應周,號南岡。莆田縣橫塘村(今荔城區黃石鎮橫塘村)人。明代書法家。正德五年(1510)福建鄉試黃廷宣榜舉人,正德六年(1511)楊慎榜二甲第5名進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尋升戶科給事中,十年九月升兵科右給事中,次年十月轉左給事中,尋遷禮科都給事中??噘脙犊ò?,前后建白數十疏。正德帝數出行幸,鳴陽言:“駕出不時,白龍魚服為戒不小。江彬、錢寧怙嬖慫恿,合正典刑。藩服親王可承天序者,當選居京師,以防意外”。正德十三年(1518)殿庭災,鳴陽請罷鎮守大珰,任正人,黜奸回。系之。辭曰:“變故之興,猶火也,始焰星星,救易為力,及燎方揚,滅難為功。且夫室之毀矣,猶可建也,禍延天下,尚可為乎?”言備剴切。嘉靖即位,大禮議起,伏闕諫。升任浙江參政,嘉靖六年(1527)九月因張孚敬與費宏之間黨爭受牽連遭貶為云南參議。后張孚敬被罷,吏部廉其枉,復故官廣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嘉靖十一年(1532)正月轉任浙江右布政使,忤時相張孚敬黨人汪鋐,勒致仕,歸。居官清正,品德高尚,為時人所敬重?!睹髟娂o事》錄其詩一首,著有《南岡集》6卷,蘭陔詩話云“南岡詩亦秀拔”。
林豫,莆田人。祖父林孟和。正德五年(1510)福建鄉試黃廷宣榜舉人,正德九年(1514)唐皋榜三甲146名進士。歷官四川布政使司右參議,嘉靖十年(1531)有平定周天星等藍、鄢余部之功,斬賊首1700余級 ,嘉靖十一年(1532)十二月升河南右參政。官至廣東左布政使。
林大輅(1487-1560)字以乘,號二山,一號二野山人,晚年號麥斜山人。莆田縣城內后塘巷(今荔城區鎮海街道梅峰社區后塘巷)人。子林敦復、林敦艮。正德八年(1513)福建鄉試張岳榜舉人,正德九年(1514)唐皋榜二甲第52名進士。授刑部主事,轉工部,署員外郎。正德十四年(1519)因諫南巡忤旨,受廷杖,下詔獄。其妻黃氏留邸舍,朝夕焚香吁天,為其夫祈免。而有緝事緹騎居大輅邸舍旁,輒言大輅妻為詛咒,并逮入獄。鞠訊時,備極楚毒,不肯承。主者危詞怵黃氏,黃氏慷慨反駁。居五月得釋,夫婦偕出獄,都人夾道聚觀,為之嘆息而下泣,稱黃氏鐵夫人也。補夷陵州(今屬湖北)判官,嘉靖元年(1522)五月,擢江西按察僉事,歷江西按察司副使,嘉靖八年(1529)二月任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湖廣左布政使,嘉靖十二年(1533)六月升湖廣巡撫右副都御史。在巡撫任內一年,值水災歲荒歉,加以藩府工役,民多流徙,命停藩府工役,免賦徭,贍流民,有政績。嘉靖十三年(1534)臨澧州,適逢澧州籍時任僉都御史的李如圭回省故里,倡建孟姜女貞節祠,大輅十分贊賞,更囑澧州守汪倬擴大規模,塑像致祭,又促李如圭撰文紀實,宣揚孟姜女精神。同年以地方水災上書引咎自劾,遂罷職歸。家居二十七年,以讀書養親、賦詩為娛。又贍助宗親。林大輅是位正直的官吏,詩中不少慷慨悲壯之辭。如《吊馬伏波祠》:“野渡維江舸,荒祠薦澗芹。魚龍喧永晝,日月照迷津。阻絕征蠻路,艱危報主身。只今嗟薏苡,臨吊幾傷神。”即使家居,言及時政,酒后也要拊膺慟哭。在諸體詩作中,近體詩稍優。如《浮蹤》:“浮蹤甘屏裔,簿領亦閑閑?;③E村間路。猿聲郭外山。四愁仍欲結,雙鬢慚成斑。長見乘槎者,天風萬里還。”評論者稱其的詩“鍛煉而不傷自然”。著有《愧暗集》16卷(收入《四庫全書》)、《借聲堂稿》4卷。卒后葬莆田南廂雞峰山。子林敦艮,字貞翁,號瀾谷,嘉靖中諸生,著有《借聲藁》,《莆風清籟集》收錄其詩18首。
洪珠,字玉方,號西淙。莆田縣黃石(今荔城區黃石鎮林墩村)人。明代書法家。正德八年(1513)福建鄉試張岳榜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楊維聰榜二甲第34名進士。授戶部主事,升郎中,嘉靖七年(1528)任紹興府(今屬浙江)知府。寬厚文雅,崇尚名教,建忠臣劉韐、先賢尹焞祠,封耆儒羅頎墓,表節孝,聘遣逸,若王埜、王琥輩,皆躬造其廬,一時士氣振起。其從叔洪楷曾任該府知府,亦有政聲,紹興士民為洪楷、洪珠歌:“大洪小洪,先后同風”。嘉靖十二年(1533)十月遷浙江布政使司左參政,后轉云南按察使,嘉靖十七年(1538)十月升廣西右布政使,遷貴州左布使,二十年(1541)四月升應天府府尹,嘉靖二十二年(1543)五月冠帶閑住。書法工行楷,瘦硬通神。曾于杭州西湖岳王廟墓道前方照壁上,為岳飛書寫“盡忠報國”四個大字。遺跡有二:一為《嘉靖皇帝諭旨》謄黃文本匾額;二為乾隆四十五年(1780)福建學政朱珪為其后裔洪青疇題寫的“貢元”匾額。其墓志銘由林俊撰文、鄭岳篆額、文征明書丹,堪稱三絕碑,今藏在村里的林墩戚公祠凌星閣內??逃∵^宋尹惇《和靖尹先生文集》10卷《附錄》1卷,元洪希文《續軒渠集》10卷附l卷。
丘茂中,字子時。莆田人。祖父丘山,從侄丘泰,曾孫丘秉文。明代書法家。正德十一年(1516)福建鄉試朱淛榜舉人,正德十六年(1521)楊維聰榜二甲第66名進士。官工部主事,駐高郵州,分理濟寧以南河道,疏黃河水患。歷江西布政司右參議,嘉靖十六年(1537)七月升云南按察司副使,官至河南右布政使,凝重簡默,蒞事詳慎。
魏一恭(1492-1556)字道莊,號立峰。莆田縣東嶠魏村(今屬荔城區東嶠鎮)人。曾祖魏基,祖父魏寧,父魏彤,母鄭氏,兄魏一正,娶歐氏,繼娶蔡氏,子魏多見。明代書法家。弘治五年(1492)十一月二十四日生,行二。嘉靖元年(1522)福建鄉試丘愈榜第81名舉人,禮部會試第134名,嘉靖八年(1529)羅洪先榜三甲第21名進士,舉進士時,出永嘉張相孚敬(即張璁)之門。授溫州府(今屬浙江)推官,時張璁有侄在郡獄,意一恭出之。至,則論如律,或謂:“張氏子,非公座師猶子耶?”一恭曰:“執之而已矣,以此報座師也”。笞時相子弟之侮慢官司者,境內肅然。興學助教,嘉靖十一年(1532)建羅陽書院。任內民感其德,為立生嗣。轉為撫州府(今屬江西)同知。擢刑部員外郎。有巨鐺殺人,下刑部獄,大司寇周期雍欲曲庇之,一恭以“法行自近”對。大司寇恨甚,注考不及,被謫為潮州府(今屬廣東)通判。轉揚州府(今屬江蘇)同知,未上任。嘉靖二十二年(1543)六月擢為廣西提學僉事,提調學校。出臨諸生,儼然莊肅,若神明在,上額其扁二曰:“黜浮薄、抑奔競”,揭之門首,遇諸生年少列高等必戒之,曰:“毋志小氣輕也”。隨侍一仆,冬夏惟一絹袍不加彩,終其任,未嘗一娛色惰容。轉浙江按察副使,分鎮寧波。嘉靖二十七年四月初七,與盧鏜進剿雙嶼,戰于九山大洋,大敗倭寇。然與朱紈于定海邑海島中筑城列戍者意見相左,朱紈以他事劾論一恭,疏已發驛站,右僉都御史裴紳力言一恭有盛名,劾之且不利,遣騎疾速追還奏疏。己,進江西參政,廣西按察使,俱有勞績。嘉靖三十一年(1552)十一月升山東右布政使,清慎勤自勵,門無私謁,疏衣糲飯,自奉泊如,隨事盡職,未嘗立異,譽輒隨之。隨轉廣西左布政使,俱有勞績。其未擢左使也,山東、廣西士大夫群赴吏部爭乞一恭再任,未幾,卒于任上。卒后入祀莆田鄉賢祠。魏一恭出身寒微家族,刻意清約,累宦行李,蕭然無長物,過里敝服,徒步如寒士,平生一毫不茍取。信義孚民,其往返道路,雇役買舟不馳驛,清苦勞瘁。嘗言:“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則何事不可為?”時人曰為“三不要”。莆仙戲《魏一恭》唱其事跡。在江西時,以剛正廉明,與漳浦林策、長樂鄭世威稱為“閩三杰士”。
姚文炤(1495-?)字在明,號虛谷。莆田城北暢山(今荔城區暢林暢山村)人。歷官按察使、湖廣右布政使,嘉靖二十四年(1545)七月升浙江左布政使。
林應標(1499-1554)字君表。莆田縣城內烏石山(今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區東山巷)人。曾祖林叔孟,祖父林與飾,父林師頤,母俞氏,繼母畬氏,娶陳氏,子林燦章、林烶章。明代書法家。弘治十二年(1499)正月二十六日生,行一。嘉靖元年(1522)福建鄉試丘愈榜第28名舉人,禮部會試第65名,嘉靖二年(1523)姚淶榜二甲第109名進士。次年授禮部主客司主事嘉靖。四年(1525)會夷人進玉,郎中陳九川陷驗入旋失之事,赴詔獄,郎中惶急不知所裁,謾抵云是日應標為主事。直署期司隸詰之再,應標佯不省,坐誣服,受杖并系,人問之曰:“幸得同舍郎情親,遇小利害輒抗辯是市交也,且奈夷人姍笑何”。后夷人再至,指認是陳九川所為,誣始得直,然應標終不欲令陳九川獨坐,而已得幸解也,于是同朝人士凡稱應標長者。升禮部員外郎,出為江西僉事,嘉靖十七年(1538)七月升貴州按察司副使。嘉靖二十三年正月升貴州布政司左參政。升廣東按察使,平冤獄,有政聲,時有取夷舟覆漂物為怨家所中,久置重刑,應標廉出之。轉江西右布政使,尋遷左。江西歲出籍錢數十萬市上方物輸內府,時分宜相嚴嵩當國,前官率聽分宜子婿與駔儈之徒司之。應標至,相婿復以請,力拒之。又藏中無名錢,先是,諸左使輒括之以問遺分宜。應標誡封識,慎管庫,無纖毫闌用。由此得罪嚴相,嘉靖二十八年(1549)十二月坐調山西。晉府以子錢蠶食諸王子祿,諸王子祿盡人于晉府。應標每給祿,必召諸王子,以次面授。晉府積空券無所舒,憤摭他事誣訟闕下,分宜相從中可其奏,應標嘆曰:“吾獨不念主客時不輒白耶?”遂趣裝歸。嘉靖三十三年(1544)卒于家。
鄒守愚(?-1556)字君哲,一字一山。莆田鄒曾徐(今荔城區黃石鎮東山村)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四月該河南左布政使,次年(1554)正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三十四年(1555)六月晉戶部右侍郎,同年十一月轉左侍郎。
林云同(1500-1577) 字汝雨,號退齋。莆田縣城關后埭(今荔城區英龍社區)人 。唐林葦后裔。嘉靖二十二年十一月升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嘉靖二十四年四月遷湖廣提刑司按察使,尋轉浙江左布政使。隆慶三年(1569)正月,升南京工部尚書。
鄭絅(1501-1565)字子尚,號葵山 。莆田城關觀橋書倉巷(今荔城區鎮海街道鳳山社區書倉巷)人。嘉靖三十三年(1554)二月晉湖廣右布政使。嘉靖三十八年(1559)二月,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四月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與翁萬達、鄒守愚相淬濯,部中稱‘三君子’。
丘預達(1508-?)字若孚,號荊野。莆田人。曾祖父丘希高,祖父丘朝輔,父丘璞,母許氏,兄丘預馨、預學、預進、預彰,娶鄭氏。明代書法家。正德三年(1508)八月十七日生,行五。嘉靖十六年(1537)福建鄉試章日暗榜第81名舉人,禮部會試第96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李春芳榜三甲第125名進士。授中書舍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十二月選授刑科給事中,三十二年(1553)九月升為本科右給事中,歷官兵科都給事中、山東參政、四川右布政使,四十一年(1542)二月升四川左布政使,四十五年(1546)三月以貴州右布政使致仕。
俞維屏(1514-?)字樹德,號孚齋。莆田澄渚(今荔城區西天尾鎮澄渚村)人。曾祖父俞釗,祖父俞應星,父俞直宗,母周氏,兄俞維翰,娶林氏。明代書法家。正德九年(1514)六月初三日生。嘉靖十三年(1534)福建鄉試楊子充榜第90名舉人,禮部會試第319名,嘉靖十七年(1538)茅瓚榜二甲第61名進士。授刑部主事。時嚴嵩當國,絕不與通,有所囑持不可,忤意謫官。嚴嵩敗,起補主事,遷員外郎中。外轉浙江按察司僉事,分巡嘉湖。升河南布政司參議,嘉靖三十三年(1554)二月,以剿師尚詔有功賞銀二十兩。遷廣東按察司副使,值峒寇反,攻陷州郡,維屏會師合剿,賊困愿撫,峒寇遂平。內侍王守忠捕翡翠海濱,大肆民害,維屏一繩以法,守忠怒誣奏落職,事白,遷貴州左參政。丁內艱,服闋,起升貴州右布政使,赴任,卒于長沙。俞維屏性清介廉明興,剔利弊,奸胥豪猾,望風屏息。《蘭陔詩話》云:孚齋清介嚴明,降叛寇,抑巨珰,所在俱著能聲。
郭應聘(1520-1586)字君賓,號華溪。莆田縣黃石鎮東華村(今荔城區黃石鎮華中村)人,后遷城內十八張厝(今城廂區太平社區)。隆慶二年(1568七月,擢為廣西布政司右布政使。隆慶四年(1570)四月轉左布政使。萬歷十二年(1584)正月晉南兵部尚書,參贊機務。
程拱宸,字仲星。莆田城關新觀前人。明代書法家。嘉靖三十七年(1558)福建鄉試黃才敏榜舉人,隆慶二年(1568)羅萬化榜三甲第107名進士。隆慶初授鎮江府(今屬江蘇)推官,擢戶部主事,尋遷戶部員外郎、戶部郎中。萬歷八年(1580)正月,出為江西按察司副使,備兵徽、寧六郡地,江、礦二防,嚴為要束。又城所屬之未城者,凡數邑。萬歷十年(1582)八月擢江西布政司右參政,萬歷十三年(1585)六月晉云南按察使,十五年十二月升廣東右布政使,十七年四月改廣西左布政使。秩滿,晉應天府(今屬北京)知府,萬歷二十一年(1593)十一月遷南京通政司通政使。南都訟牒繇通政達法司,拱宸如例具訊,事大者始移法司,余悉罷遣之,于是訟以日簡。法司以贖鍰公費無所出,嘩不能平,南臺因疏列其事,方得旨量移,而拱宸歸矣。卒年70歲。卒后入祀莆田鄉賢祠?!度}詩錄》錄其詩1首。
方攸績(1528-?)字君謙。莆田縣后塘(今荔城區鎮海街道梅峰社區后塘巷)人。曾祖方朝深,祖父方良永,父方重恩,母陳,兄方夢升、叔猷、攸躋等,弟方攸嘉、天衢等,娶林氏。明代書法家。嘉靖七年(1528)六月二十一日生,行九。嘉靖三十一年(1552)福建鄉試黃星耀榜第77名舉人,禮部會試第359名,嘉靖三十二年(1553)陳謹榜三甲第241名進士。授行人,嘉靖三十六年(1557)八月升廣西道試監察御史。歷安慶府(今屬江蘇)知府,遷江西按察司副使,隆慶二年(1568)七月升江西布政司左參政,隆慶四年七月遷四川按察司按察使。次年正月改四川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萬歷二年(1574)閏十二月改山東,四年九月遷左布政使。萬歷六年(1578)八月致仕。蒞官崇大體,不因巉刻而無主見。家居持身簡素,飲人以和。工書法,泰山百丈崖上有其于萬歷五年(1577)真書“月色泉聲”石刻。
林烶章(1531-1584)字繼暉。莆田城關赤柱巷(今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區赤柱巷)人。曾祖林與飾,祖父林師頤,父林應標,母陳氏,兄林燦章、炫章、燠章;爟章、弟烺章,娶洪氏。明代書法家。嘉靖年(1531)正月二十三日生,行六。嘉靖二十八年(1549)福建鄉試黃士觀榜第55名舉人,禮部會試第19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唐汝楫榜二甲第5名進士。歷工部郎中,出為貴州按察司副使,備兵威清十七司。土酋薛紹榮輩,久構兵逋賦,絕跡臺府。烻章至,約身率下,諸酋稍稍受要束,賦亦寢復。嘗以平邛水逆苗、討白泥司叛酋功,兩拜帑金之賜。隆慶三年(1569)七月升山東布政司右參政,普安州判某以墨敗,直指下烶章按治,而趙中丞以姻好故為周旋,烶章不應,坐被中丞疏論候勘,歸。后直指為剖白,隆慶六年(1572)三月起云南左參政,萬歷二年(1574)正月擢貴州按察使。牙州之役,當事者急首功,烶章悉召諸護軍,為稱引古名將事,誡莫妄殺。賊平,蒙賞。擢云南右布政。萬歷七年(1579)六月補廣東左布政使。至官踰月,裁冗費,議役法。萬歷八年(1580)以察計調,人駭惜之。烶章簡質寡言,當官持法,位踐通膴,志存恬素。萬歷十二年(1584)七月初五日卒,卒年54歲。
林澄源(1536-?)字仲清 。莆田人。曾祖林黼,祖父林少陵,父林師道,母徐氏,兄林瀾、逢源,弟林漳、達源、洙、泳源、潮、濰,娶陳氏。明代書法家。嘉靖十五年(1536)十二月二十七日生,行二。嘉靖三十七年(1558)福建鄉試黃才敏榜第25名舉人,禮部會試第65名,嘉靖三十八年(1559)丁士美榜二甲第10名進士。授戶部常盈倉司主事,遷員外、郎中,出為貴州參議。水西安酋亂,當事者議用兵,而澄源議撫。逾年,晉貴州按察副使,備兵威清,即用前所撫酋,授以方略,寇發輒誘擒之,滇黔間晏然。萬歷四年(1576)正月升貴州右參政,鎮威清如故。進士鄒元標以論劾江陵相戍羅施,道境上,澄源與盤桓彌日,人咸危之,澄源曰:“昔徐晦越鄉而別臨賀,后山出境而見子瞻,彼何人哉?”萬歷六年(1578)八月轉廣西按察使,萬歷八年正月晉四川右布政使,同年十二月,為江陵相以違禁馳驛降三級,遂乞歸養志三十年。嘗與兄靜泉同著《四書書經講義》、《古易諭》,海內宗之。卒后入祀莆田鄉賢祠。
吳獻臺,字啟袞。莆田黃石(今荔城區黃石鎮水南村)人。父吳三畏。明代書法家。萬歷四年(1576)福建鄉試劉庭蘭榜舉人,萬歷八年(1580)張懋修榜三甲第13名進士。仕紹興府(今屬浙江)推官。調吏部考功司主事,萬歷十九年(1591)閏三月遷浙江副使,分守寧紹臺兵備。萬歷二十二(1594)年正月升浙江參政,二十五(1597)年七月晉浙江按察使,二十六(1598)年十一月遷浙江右布政使,二十七年(1599)十二月轉山西左布政使,改江西,三十四年(1606)二月升順天府(今北京)府尹,尋致仕歸。為人恂篤,厚重恬淡,與物無忤,處事謹慎,以厚德名。見魏珰(魏忠賢)專政,急流勇退。魏珰擬以工部侍郎推用,力辭不復出。優游壺山、谷城間,與諸老為詩文雅集。年80余卒。字猶媚有法,所書《吳長官春秋二祀記》,今尚存?!度}詩錄》收錄其詩《冬景》1首。著有《綠蘿軒存稿》??踢^郭予章撰《豫章詩話》6卷。
陳瑛(1545-約1594)字廷玉,號梅原。莆田縣衙后(今荔城區鎮海街道長壽社區衙后路)人。宋忠肅陳文龍后裔,父陳日孜 。明代書法家。嘉靖二十四年(1545)三月二十一日生。隆慶四年(1570)福建鄉試林奇石榜舉人第3名,萬歷二年(1574)孫繼皋榜二甲第54名進士。初授南戶部主事,榷舟淮關,多所厘革。當事者以諳河渠薦改工部虞衡主事,督造清江漕艘,悉以舊版佐筑河,又哀新版之羨佐成高家堰河漕,諸大臣才之。以塞鄭口功,遷員外郎,旋詔以都水郎中董中河事,因開梁山新河,經羊山至古洪十有二里。又開景山故河,以助梁流,所費水衡金錢甚省。升俸一級。滿九載,復以寶應月河成,萬歷十三年(1585)七月擢山東左參政,管漕運事。萬歷十五年(1587)六月擢廣東按察使,河復決睢、邳間,召還為徐、淮兵河道,與潘司空季馴按行河。凡筑新舊大堤及橫圍月堤為丈十有三萬六千有奇,浚故所開境山之河,南北為丈二百二十有六,塞決口三,砌滾水壩四,丈壩二十有二。萬歷十六年(1598)五月擢山東按察使,備兵徐州。升山東右布政使。以外艱歸,萬歷二十二年(1594)正月遷山東參政兼僉事徐州兵備,尋卒。瑛孝友坦易,仕績皆在水利上,河壖之民祀之。生性孝友,與人交往坦誠相見。博通經史,擅長書法,宗鐘、王,頗稱精絕,遺跡有二忠祠“昭忠”二字。卒后入祀莆田鄉賢祠。
林恭章(1562-1631)字爾肅。莆田赤柱(今荔城區鎮海街道英龍社區赤柱巷)人。父林萬里。明代書法家。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廿九日生。萬歷二十六年(1598)趙秉忠榜三甲第105名進士。萬歷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1599-1604)任杭州海寧(今屬浙江)知縣,因富民借鄰紳幸免重役,請準施行貼派官解法。萬歷三十四年(1606)轉陽江縣(今屬廣東)知縣。天性廉介,以教化為先,邑多猾吏,章刻意懲創,旨斂手然,至折獄往往多哀矜流涕,盛暑必躬閱獄囚,日夕存恤。有村媼與子訟意狀甚逆,章愀然動色,攜入衙署,跪白其母,母命設飲食,章盛衣冠侍母,側觀其母子同飯。頃之,媼與子泣且悟,扣頭謝罪,乃喻遣之。居無何,丁母憂,去之日,民遮道留衣履祀之。歷吉安府(今屬江西)知府。天啟元年(1621)九月升江西按察司副使。天啟三年(1623)八月改云南布政使司右參政。天啟六年(1626)閏六月轉湖廣布政使司右布政。時廣東下有分司雷、廉兩地為交趾(越南)通貢進出之所,素稱“肥缺”,恭章告曰:“受交趾一物者、不得生還?!瘪憷艚允胤āY浻腋倍加窔w,在鄉居三年。恭章為官三十余年,卒之日,無余一金?!短m陔詩話》云:爾肅(恭章)飲冰茹薜,嘗過岑北,見界亭,題聯曰:“過來共飲虔南水,歸去咸攜嶺北云?!庇仲x詩曰:“上流一水靜,嶺北眾山低,赤手捧天去,白云也不攜?!鼻褰橹究梢娨?。
陳元藻,一作陳玄藻 ,字爾鑒,號季林。莆田雷山巷(今荔城區鎮海街道梅峰社區雷山巷)人。祖父陳九德。明代名士、書畫家。萬歷十九年(1591)福建鄉試黃志清榜舉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由舉人任西安府埔城(今屬陜西)縣學教諭。獎士類,修邑志,有政績,祀名宦祠。萬歷三十八年(1610)韓敬榜進士。授行人司行人,萬歷四十六年(1618)五月命赴貴州任鄉試副主考。同年升禮部主客司主事。會日蝕,疏言:陽掩于陰,刑余(指宦官)之人,豈可使預國家事。魏忠賢大怒,欲置以死。宰相葉向高力救得免。萬歷四十八年(1620)遷禮部員外郎 ,天啟二年(1622)升郎中。天啟三年(1623)十月遷江西布政使司右參政,時戶部檄征南糧,元藻至浙江,值水澇,以為病民,欲掛冠歸,民遮道留之,相率競輸,元藻出俸補加耗錢,躬督以行徑達長淮,時寧遠告警,漕撫復令督至天津,厲眾而往,軍儲獲濟。天啟六年至崇禎元年(1626-1628)擢廣東按察使,分守海北道,雷、瓊、廉三州。嘗寄書曰:雷州出葛(布),予(我)不見一尺、入言廉州出珠,予(我)不見一粒,惟瓊州有邱文莊(丘浚)集,可寄汝耳。擢貴州布政使,以父老辭官歸,晚結茅廬峰山下,以詩畫為娛。姚園客稱其詩如虢國夫人,不須脂粉而色笑艷麗,可謂知言矣。工詩、書、畫,托詩畫以見志,畫宗王蒙,用筆蒼勁老辣,年八十而用筆蒼秀,更勝昔時。卒年九十余。著有《頤吟詩集》。善山水,工書法,著《頤吟詩畫》。
俞維宇,字憲喬,號如愚。莆田澄渚(今荔城區西天尾鎮澄渚村俞里)人。萬歷四十三年(1615)閏八月遷山東右布使,十月以應天巡撫王應麟題留,仍以新升右布政銜,仍理蘇松兵備事。天啟元年(1621)二月進湖廣左布政使,尋致仕。天啟五年(1625)起改廣西左布使。天啟五年(1625)起改廣西左布政使。
莊祖誨,字汝格。莆田人,遷四川成都,軍籍 。弟莊祖誥。崇禎四年(1631)升浙江左布政使。崇禎四年至六年(1631-1633)任應天巡撫,治水患,興水利,政績有聲。
吳兆元(1571-1644)字公策。莆田縣墓兜村(今涵江區白塘鎮上梧村)人。祖父吳宴,父吳中興,從兄吳獻宸。萬歷四十年(1612)福建鄉試高崇谷榜舉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周延儒榜三甲103名進士。初授汝寧府確山(今屬河南)縣令,邑民憚輸,里甲因得侵擾,逋負居多,兆元為設征收劃一之法,清理賦役,宿弊頓除,決獄明敏。秩滿行取,父老遮道攀援數十里不絕。擢刑部河南司主事,旋改工部都水,遷屯田員外郎,再遷工部營繕郎中。時因歲供,大木商侵蝕不貲,知其弊端,嚴加管理,堵塞漏洞,并對大木商力加勸導,歲供竟無一損耗。天啟四年(1624)出任韶州府(今屬廣東)知府,為政寬和,訟至立決,與軍民休息,軍餉按時供給,大得軍心。時魏忠賢黨人崔呈秀以同籍相慕,欲拉攏之,兆元絕不與通。三入覲,三賜清廉宴,崇禎初年,賜宴天下入覲郡守廉異者四人,兆元居第一,韶州民思念之,立有專祠。遷江西按察副使,崇禎二年(1629)冬入賀至山東,都城告警,從者逗留不肯進,兆元嘆曰“吾等愧不能紓君父,急奈何奉頭鼠竄乎”益疾馳,俄事平,詔取諸賀者進,兆元首入,咸嘖嘖嘉嘆。次年(1630)遷江西按察使、備兵南贛,南贛?;急I,兆元視賊勢最急者,當之,賊憚不敢犯,屬邑皆得安堵。進廣東右布政使。未幾,改任廣西布政兼視鹺政。廣西不產鹽,歲輸協濟銀8萬兩向廣東購買,及運至,船工例得貨余鹽以自利,而實為侵蝕官鹽正,逋負逮系不得釋。兆元曰:“法當清其源,空因此輩何益?”乃飭以先公后私,公入立增,而系者益寡。崇禎八年(1635)遷云南左布政使,廷議增云南餉額十二萬,兆元竭心力區劃,滇以免困。舊例每歲辨貢黃金二千兩,久蠲復征,兆元乃取缺軍廩以代,且請暫征一年,后仍停免,民德之,立生祠奉祀。崇禎十二年(1639)冬,入京覲見,升右副都御史,巡撫云南。崇禎十三年(1640)正月,帝召見,賜銀幣及御前果品,曰:“朕以酬萬里勞臣也!” 兆元因陳撫馭機宜,帝獎勞有加。歸云南,任上益務寬簡,駕馭土司,捐其細過,咸遵約束。其奏增解額三名,又奏立里井儒學,上嘉納。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陷京師,崇禎帝自縊于煤山,兆元聞變慟哭,亟悉索軍實,遣將統兵至金陵,佐復仇,時督撫以師至獨滇南耳!及閩中道阻,兆元痛故社已屋,誼與國俱存亡,遂輾轉云南。鞠躬盡瘁,兩鬢斑斑,尋卒,年74歲,臨歿時無一語及私。子吳應禧扶其喪歸,滇中父老哭奠數百里送之。葬墓在洋西粉石碑。吳氏一門榮蔭三代誥命:其祖父吳宴,其父吳中興,均以兆元貴,均贈布政使。有詩《渡鐵橋》描述瀘定橋。
俞誨,字忠伯。莆田人。明代書法家。萬歷二十五年(1597)福建鄉試洪承選榜舉人,萬歷二十九年(1601)張以誠榜三甲第218名進士。授臨江府新喻(今屬江西)知縣,令喻九載,廉以禔躬,慈以行政,溫厚清凈,勤恤民隱。縣本瘠土,除苛政安農民,又調劑礦稅,凡集費皆蠲之。嘗閱南灘水勢,背郭斜流,損一邑之勝,因勢濬鑿冀引秀水抱城東下,邑人懷德,為立俞公河碑以紀其績。升戶部主事,尋擢云南道御史,侃侃建言,疏劾李道馬堂復請惠王之藩,及東宮講學不當久輟,語甚剴切。改巡按廣西,道經新喻,士民喜出望外,自太平至界首東西百五十里迎送,載道攀轅,涕淚依依不忍舍,如失父母,公亦為之隕涕,蓋公之蒞喻也,實心愛民,弛桁楊,絕贖羨,屏除蠹弊,恐民之失所當,時有俞外公之號,喻人父傳子,子傳孫,又傳子至今,尤稱俞爺賢侯,不置云建立生祠,毀于兵焚,去思碑亭尚巋然邑之東門外。時有交酋抗命,討平之。約萬歷四十七年(1619)復為云南道御史,九月充武舉監試者。萬歷四十八年(1620)二月,升湖廣布政使司左參政。天啟二年正月,遷江西按察使,分守南昌道。次年升陜西右布政使。天啟五年十月進湖廣左布政使,撫治荊州。時魏珰熾焰,頌德者醵金立祠,誨峻拒之,珰敗,陟南京太仆卿,未任卒。
鄭茂華,一作鄭懋華,字實符。莆田人,貫江都縣,商籍。祖父鄭寶元。明代書法家。萬歷三十一年(1603)福建鄉試林欲楫榜舉人,萬歷三十五年(1607)黃士俊榜三甲第6名進士。授中書舍人,歷任禮部主事、禮部員外郎、禮部郎中。萬歷四十六年(1618)十二月出為浙江溫處道右參政。天啟三年(1623)二月補河南右參政,四月分守河北道。歷廣西右布政使,天啟六年(1626)十月轉左布政使。靖藩爭立,諭以大義,立解。崇禎初舉卓異,召對平臺稱旨,崇禎六年(1633)六月六日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有土司陰謀起釁,茂華指授方略,殲其渠魁,諸桀騖者咸遵約束。考績,晉通義大夫,御書天下清官於屏。尋擢任兩廣總督,以病乞休,溫詔慰留者再。歸里杜門,未嘗營田宅,卒。崇禎十五年(1642)八月贈兵部右侍郎。《全閩詩錄》收錄其詩一首?!短m陔詩話》云:公集不存,僅傳此作,深得風人規刺之體。公同年潘冏鄉應龍亦能時。姚旅《露書》載其《游木末亭》句云:“故鼎由來非逐鹿,忠魂何必怨啼鵑?!笨煞Q新警。今其集亦不傳,前輩佳篇日就湮沒,不可不亟為搜輯也。
陳應元,字思昌,號右白。莆田縣東陽村(今荔城區拱辰街道東陽村)人。陳道潛七世孫;從兄陳志。萬歷三十四年(1606)應天鄉試舉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周延儒榜二甲第21名進士。歷任工部營繕司主事、員外郎、郎中。萬歷四十六年(1618)十二月升任西安府(今屬陜西)知府。天啟元年(1621)十二月任陜西省按察司副使,提督學正,遷陜西布政使右參政。天啟六年(1626)正月擢為湖廣按察使,轉四川按察使,升山東左布政使,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登、萊、東江等處。撰有《燕游吟》。
林贄,字季宣。莆田人。明代書法家。萬歷三十四年(1606)福建鄉試郭應響榜舉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錢士升榜二甲第21名進士。授戶部主事,升員外郎。天啟三年(1623)出任金華府(今屬浙江)知府,天啟六年(1626)閏六月擢湖廣按察司副使,兵備荊西道。天啟七年(1627)遷浙江按察使,值溫臺海警,贄時攝道,篆申戰備嚴守御,寇為遠遁。轉江西按察使,廣東布政使,舉卓異,崇禎十一年(1638)四月升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值寇逼全州,桂邸求援,贄移還全州,調度兵食,擒賊奏凱,靖江王有叛意,欲邀贄城外觀操,贄謂親王不典兵且出城有禁,王又遣言,土司愿共伐安南,贄以無故用兵屬國非請旨不可,王知其有備,遂不敢動,撫粵六載,綱紀肅然。崇禎十六年(1643)十二月免職,予告歸卒。
林銘鼎,字玉鉉,號自名。莆田人。父林堯俞,尚書;子林濬芳。明代書法家。萬歷三十七年(1609)福建鄉試周迪榜舉人,禮部會試第3名,萬歷三十八年(1610)韓敬榜二甲第10名進士。初授高郵州(今屬江蘇)知州,父堯俞戒以詩曰:“始終懷一節,佩服比韋弦”。故歷官一遵父訓,以清慎稱。升工部郎中,萬歷四十七年(1619)八月出任萊州府(今屬山東)知府。改揚州府(今屬江蘇)知府,天啟五年(1577)五月,遷山東按察司副使,分巡濟南道。十月調浙江嘉湖道副使。改廣西蒼梧副使,升浙江右布政使。弘光元年(1645)四月,入為光祿寺少卿,憂歸。迎立紹宗,擢戶部左侍郎。未幾乞休。福京亡后,卒於家。著有《新鋟林會魁》、《書經逢源集注》6卷?!度}詩錄》收錄其詩1首。
林一柱,字元功。莆田人。祖父林恒。萬歷四十六年(1618)福建鄉試戴國章舉人,天啟五年(1625)余煌榜二甲第20名進士。任開封府陳州(今屬河南)知州,調汝州(同屬河南)。為人正直,不畏權勢。時魏珰焰煽中外,天下建祠祀之,河南撫按檄征各屬金,一柱獨拒不應,直聲滿中原。珰誅,遷戶部員外郎,殫心稽核,出為常州府(今屬江蘇)知府,丁父艱,服闋,補吉安府(今屬江西)知府。崇禎八年(1635)升嶺北僉事,轉山西按察升布政,未任,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解信豐與汀州左所軍戶間征糧弊政。會嶺南八排寇蔓延,一柱集精銳兵趁機攻打,不數月削平,復分兵討平漳郡寇,李自成起義軍陷京師,一柱北向痛哭,率師勤王,露臥宵馳得沈病,卒于贛。
林佳鼎(?-1646)字漢宗。莆田人。明代書法家。崇禎三年(1630)福建鄉試張能恭榜舉人,崇禎七年(1634)劉理順榜二甲第52名進士。授禮部主事,累遷戶部郎中。出榷九江稅關。時荊、襄阻兵,川、廣舟楫不通,朝廷以宗祿不給,增商稅萬金。佳鼎念商困已極,加稅,商益不前,乃以耗羨抵增額,商乃大悅,帆檣絡繹而下,稅以是足。改禮部。崇禎十六年(1643),轉廣東督學副使,清慎自矢,凜若神明。隆武二年(即清順治三年,1646)歷贛南參議、廣東布政使。疏言七事,其一曰“東浙之交富固”、“藩輔不可不早建”,上嘉納之。擁立桂王朱由榔稱帝肇慶,進兵部左侍郎。永歷元年(即清順治四年,1647)清兵至三水,上命其總督,率總兵成大用、李明忠、龍倫、蘇聘、郝時登、趙千駟、劉昌業、趙繼宗、李志羲等御之。與廣州將陳際泰戰于三水,際泰敗走,有驕色。既與林察戰于海,佳鼎故與林察善,林察使海上石、馬、鄭、徐四盜詐降,佳鼎信之,督兵晝夜兼行,不設備。十二月二日,舟至三山口。察乘東南風,發火箭火球,焚佳鼎舟。佳鼎上岸,淖深三尺,人馬并陷,全軍歿。與倫及僉事夏四敷、水師游擊管一燦皆赴水死。既死,肇慶大震。子林朋麟,字鳳州,號思庵,順治中諸生,有詩《落花》等30首,《莆風清籟集》收錄其詩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