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不好好說話會影響氣運的方式,無非這三種!
176 2025-09-08
唐太宗昭陵選址玄機
本文作者 倪方六
五一假期,估計不少網(wǎng)友去陜西“上墳”了——漢唐陵墓是陜西最大的旅游資源。
這篇“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號,來說說代表大唐氣象的昭陵——九嵕山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九嵕山)
來到昭陵,不少網(wǎng)友一定想知道,唐太宗為什么要把自己的陵墓造在山里?怎么選中這地方?這問題,其實挺復雜的。到底應該怎么建造自己的陵墓,李世民生前就爭論過。
從史料記載來看,我認為,李世民選九嵕山原因并不單一,有很多秘密,這里先說三層——
昭陵位于陜西咸陽禮泉縣城西北50里外的九嵕山上。
(九嵕山)
嵕,這個字外地驢友可能識不出來。這是當?shù)胤窖裕顉ōng,意思是山。既然是山為什么還叫嵕?當?shù)厝税褦?shù)峰并峙的山才稱為嵕。
明白“嵕”字本意,就知道九嵕山這個地方什么意思了,意思是九條山梁并列的山,昭陵選址在九嵕山的最高峰,高高在上,威風八面,條條山梁拱衛(wèi)在側——這正是李世民生前所希望的陵墓效果。
李世民為什么把自己里葬放在九嵕山?第一層意思就清楚了,死后還想威懾天下,為我獨尊!
(昭陵碑)
更重要的,也是第二層意思,九嵕山是一塊風水寶地。
唐朝時,中國堪輿術發(fā)展到了成熟階段,出了一批會觀天象、看風水的超級大師,如袁天罡、李淳風、楊筠松等。
楊筠松的“巒頭派”一直影響后世中國皇家陵墓的卜選,特別是明清兩朝,都是自稱楊氏風水傳人的江西廖姓大師尋龍定穴的。所以,李世民尋找陵墓時,不可能不可受風水寶地說法的影響。
李世民生前曾與臣僚聊過風水。
(昭陵牌坊)
據(jù)《舊唐書·呂才傳》,李世民與太史丞呂才等人探討這個問題,稱堪輿風水理論是“葬書敗俗”,認為“安葬吉兇,不可信用”,似乎不相信風水之說。事實上他說這段話,就證明風水理論對他有影響了。
而從昭陵建筑布局來看,完全是按古代堪輿家那一套來設計的。
唐時,九嵕山一帶嘉木掩映,奇石參差,百鳥朝鳥。遠望浩浩渭水縈帶其前,滔滔涇水逶迤其后,兩條水帶回繞九嵕山主峰。
(昭陵碑)
更神奇的風水玄機是,后面群山拱衛(wèi),山后有咆哮的涇水;前面左右眾山羅列,再往前便是沃野千里的關中平原。而浩浩蕩蕩的渭水東西橫穿關中平原,從都城長安城中流過,玉帶穿城。用《文德皇后哀冊文》中的話說,是“渭水貫都”,這可是非常奇妙的自然氣象的風水大局!
九嵕山距長安僅百里,在李世民選建陵墓前,這里就是長安城的“后花園”。
(渭水貫都)
(夏秋九嵕山)
漢宣帝時,九嵕山前地出一泉,味美如醴。北周皇室遂在泉旁建一離宮,名為“醴泉宮”。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縣名寧夷為“醴泉”。
如此人間美境就在附近,所以閑暇之余,文人騷客來這山里歌詠寄懷,情有獨鐘;高興之時,王侯將相到此林間馳騁狩獵,志在天地。
(李世民征戰(zhàn),劇照)
李世民當年帥兵打仗時,不止一次經(jīng)過這山,稱帝后又率群臣嬪妃來到游獵。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李世民曾對身邊侍臣說過這樣一句話,透露了人生心愿:“我看九嵕山孤聳回繞,因山傍鑿,可置山陵處,朕實有終焉之理。”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六月己卯(二十一),皇后長孫氏在立政殿崩逝,終年36歲,謚號文德。皇后死了,可是國家大事,入土為安方為上。
但葬在哪呢?
據(jù)《舊唐書·文德皇后傳》,長孫皇后在彌留之際,給李世民留了話,交代如何處理自己的后事。是這樣說的:“今死,不可厚費。且葬者,藏也,欲人之不見。自古圣賢皆崇儉薄,惟無道之世,大起山陵,勞費天下,為有識者笑。”
說了番話后,長孫說出了自己的意思:“但請因山而葬,不須起墳,無用棺槨,所須器服,皆以木瓦,儉薄送終,則是不忘也。”
長孫皇后所說的“因山而葬”,是昭陵選址九嵕山的第三層意思。雖然只有短短4個字,后來成了唐朝帝陵制度
(唐永泰公主隨葬品三彩馬)
李世民遵從皇后的遺言,選擇在九嵕山的山腰,開了石窟,采取“因山而葬”的方式,把皇后棺柩臨時安厝進來,定陵名曰“昭陵”。這處臨時安厝石室已被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
而且,葬了文德皇后之后,李世民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百年歸宿之地,死后與皇后合葬。
(唐墓考古現(xiàn)場)
(昭陵鳥瞰)
(昭陵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