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不能接近死人,原來是這個原因?
98 2025-09-06
摘 要:風水學主要是關于建筑選址與設計的一門理論,它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應用于建筑領域,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水學的核心內容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為人們尋求理想的居住環境,幾千年來,它對我國建筑選址和布局設計的影響極其深遠。
關鍵詞:風水;建筑;生態倫理
中國的傳統建筑以其特有的風韻,在世界建筑之林中獨樹一幟,對東方各國影響深遠,究其原因,不在于建筑的外貌,而在于建筑的內涵,即“中國傳統文化提倡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以人道質人事、以人事觀天道的思維觀”。中國建筑就是在尋找與追求天人之間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風水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古代關于建筑環境規劃和設計的一種理論,幾千年來對中國建筑影響深遠。
一、風水概述
風水亦稱堪輿、青烏等,主要是指古代人們選擇建筑地點時,對氣候、地質、地貌、生態、景觀等各建筑環境因素的綜合評判以及建筑營造中的某些技術和種種禁忌的總概括。它起源人類早期的擇地定居,形成于漢晉之際,成熟于唐、宋、元,明、清時日臻完善。風水有陽宅(住宅)和陰宅(墳墓)之分,本文只涉及陽宅風水。
風水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是一個整體觀念,強調天人關系,物我一體。中國傳統哲學確立了“人道”與“天道”合一的宇宙倫理模式。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統一關系,“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道德思想追求的最終價值目標。董仲舒說:“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周易大傳》說:“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合序?!?/p>
中國建筑五千年來始終貫徹著一種精神,那就是“天地人和合”。古人在進行營建活動時,總是將城市、村落、住宅等與天象結合起來,“象天法地”以求得到上天之幫助,“使人和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氣候、天象等形成協和互助的關系,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3]正如《黃帝宅經》所說:“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非博物明賢者未能悟斯道也?!比伺c自然和諧相生是風水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同時,中國古代的風水觀念與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也有密切關系,風水乃“陰陽之理也,經之陰者生化物情之母也,陽者生化物情之父也,作天地之祖,為孕育之尊,順之則亨,逆之則否。”風水的根本就在于一個“氣”,而處理好陰陽兩種氣的關系就是風水中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陰氣太盛當然不好,但陽氣過旺也不行,必須陰陽二氣調和順暢,才是最合適的。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種屬性相生相克,更是風水觀念中用來處理人生大事的決定性依據。
從古人關于人與自然界關系的認識來看,風水思想的內容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與人的生活直接相關的居住環境的物質因素,例如建筑的朝向、水土的適宜性、周邊的山水地形等。風水思想中的這些內容實際上與我們今天的環境科學和景觀藝術是相吻合的。另一類則是帶有神秘迷信色彩,如風水決定人的禍福命運等。
二、風水與中國古建筑蘊含的生態倫理
風水主要是通過對居住、生存環境進行選址和處理,為人們尋求理想的生存環境,“上之軍國,次及州郡縣邑,下之村坊署柵,乃至山居,但人所處,皆其例焉”。
(一)風水與城市選址
昊良鏞教授認為,中國城市把山水作為城市構圖要素,山水與城市渾然一體,蔚為特色,形成這些特色的背景與“重視山水構圖和城市選址布局的風水學說等理論有關”。
古代城市的選址,特別注重山和水,“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禍福最為切”。
山水城市的選址,首先要對山形地勢進行考察,“欲知都會之形勢……必先考大輿之脈絡”。風水學家將中國山脈地理分布概括為三大系列,它以中國兩條大河來劃分:長江以南為南龍,長江、黃河之間為中龍,黃河以北為北龍。三大干龍的起點都是昆侖山。龍的祖山必是名山,地域大,跨州連郡,延綿千百里。龍的背脊(山脊)多為疆域分界線。當它暫停向前起伏延綿時,往往形成盆地。這些盆地是營建省會通衢的好地方,“千里為大郡,二三百里可為州,百里只堪為縣治,下此為鎮市?!币陨巷L水對山脈走勢的分析,基本上從總體把握了我國地理龍脈的大局,然后再落實到具體細微的實地考察中。
風水對于城市龍脈的認識,有山脈和水脈之分,“山地觀脈,脈氣重于水,平地觀水,水神旺于脈”。我國東南地區城鎮風水均以水為龍脈,著重于水環境的處理及其特色。如伍子胥在建闔閭大城時,“乃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陸門八,以象天之八風;水門八,以法地之八卦?!弊源颂K州就一直以水城著稱,“自來言吳地者稱其水勝”。古城在太湖流域水鄉澤國基礎上形成發展,城外河網密布,湖泊星羅棋布,城內河道縱橫,街坊臨河而建,居民依水而生,體現了“綠浪東西南北水”“人家盡枕河”的江南水鄉風貌,并因“城中川流瀠回,舟楫密興”而被稱為東方威尼斯。水城風貌是蘇州古城最具代表性的風貌。
我國古代的城市,大都依據各地的山水龍脈來選址,在建造時力求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相協調,正如《管子·乘馬》所云:“凡立國度,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則溝防省”,因地制宜,依山傍水,強調與自然環境的調諧,在此原則下,其所塑造的山水城市均各具特色。
(二)風水與建筑選址
古人非常看重居住之宅,將其視為“人之根本”,“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宅者,人之本”。認為宅基地的風水與人乃至家族的興旺發達息息相關,“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則家代昌吉”;“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道天地,故不可獨信命也。”故選擇風水好的宅基地至關重要,“宅,擇也,擇吉處而營之也?!卑凑铡帮L水’理論,什么樣的居室基址才是風水寶地呢?
建筑選址最基本的原則是負陰抱陽,背山面水。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負陰抱陽就是“背負高山,面對江河;坐北朝南,爭取陽光”。
“凡一鄉一村,必有一源水。水去處若有高峰大山,交牙關鎖,重疊周密,不見水去……其中必有大貴之地”,宅地選址應講究“山水聚合,藏風得水”。
“陽宅須教擇地形,背山面水稱人心。山有來龍昂秀發,水須圍抱作環形。明堂寬大斯為福,水口收藏積成金。關煞二方無障礙,光明正大旺門庭”。這是宅地選址的枕山、環水、面屏三大原則。這些建筑選址的原則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建筑布局,“凡宅左有流水謂之青龍,右有長道謂之白虎,前有汙池謂之朱雀,后有丘陵謂之元武,為最貴地?!?/p>
古代風水家在建筑的選址上一般會遵循這樣的原則:建在高處,面南而居,建筑前平坦空曠,面朝有小河或平靜的湖水。這樣的選址還符合避雷的效果:面南而居,建筑前平坦空曠,能夠使空氣干燥,面朝小河和平靜的湖水則有利于排水,這樣就能使建筑形成絕緣體并起到分散電勢的效果,自然就能避雷了。
現實自然中要選到這樣的“吉”地很難,“小有不足”在所難免,于是人們便通過適當改造(即“鎮”)環境來達到目的,“鎮而禍止,猶藥病之效也。”于是便有“培風脈”“補風水”之舉。如宅后種植風水林,門前開鑿澤池等。不管怎樣,這種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和理解,在景觀學上也是藝術特色的來源之一。
風水學上的“吉”地,拋開其一些迷信的成分,其實就是宜居之地。從建筑選址最基本的原則“負陰抱陽,背山面水”來看,背靠案山可以阻擋冬季寒風;建筑前平坦空曠,既能享有充足的陽光,使空氣干燥,也可接納夏日涼風;面朝小河和平靜的湖水則能保證生活與農用水,并有利于排水;土地肥沃更是生活富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尋求理想的宜居環境,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風水與住宅布局
傳統住宅設計受風水觀念影響頗重,主要表現在住宅要規整美觀,能取得較好的日照、通風,周邊環境適宜等。
1.規整美觀的住宅內外形態
“凡陽宅,須地基方正,間架整齊,入眼好看,方吉”,“方正”“整齊”“好看”即吉宅?!靶切味嗣C,氣象豪雄,護沙整齊,儼然而不可犯,貴宅也。洹周密,四壁光明,天井明潔,規矩龕聚,富貴宅也?!薄罢形逄?,令人貧耗;五實,令人富貴。宅大人少一虛;宅門大內小二虛;墻院不完三虛;井灶不處四虛,宅地多屋少庭院廣五虛。宅小人多一實;宅大門小二實;墻院完全三實;宅小六畜多四實,宅水溝東南流五實”“五虛”緊緊抓住了住宅風水要藏風聚氣這樣一個原則,住宅門大面積小,人口少,院墻不完整,都是不利于聚氣的,門大面積小,顯得比例失調,院子大,顯得空曠,自然難以聚氣,故而為虛為兇;而井灶不全,在古代,就不具備生活條件,自然不可做善宅。
住宅不規整,“如太高、太闊、太卑小,或東扯西縮,定損丁財?!本唧w而論,“屋小而高,孤立無依。四邊無護,孤寒宅也”;“東倒西傾,棟折梁斜。風吹雨潑,病痛宅也”;“屋宇暗黑,太闊太深,妖怪宅也,屋宇不整,四壁破碎,篆頭露齒,伶仃房也”;“基地太高,屋前深后陷,四水(生、旺、墓、庫)不聚,蕩五收拾,貧窮宅也”。房屋太高、太闊或太深都不適合居住。如房屋太高,日久易受風吹之傷害;房屋過于寬闊,則不利聚氣;房屋太深長,則房內會比較陰暗,對人身體有不利影響;房屋過于低矮,住進去會有逼迫局促之感。這些不規整的住宅,要么使人多病痛,要么使人貧窮,更有甚者可致人丁不旺。
在建筑高度上,風水學也很注重北高南低(前高后低)的原則?!胺舱?,東下西高,富貴英豪,前高后下,絕無門戶。后高前下,多足牛馬。凡,前低后高世出英豪,前高后低,長幼昏迷”;“前不宜高,后不宜空。前廳后堂,家業榮昌。前堂后廳,人口不增。前高為妒主,而三陽不朝,主出入昏迷。后空受風吹,主人財散”。在北半球的條件下,住宅均以坐北朝南北高南低為宜,有利于“負陰抱陽”,利于釆光、通風。北高南低的房屋陽光普照,陽光的好處很多,不僅可以取暖,還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甚至還能增強人體免疫功能。住宅北高南低,既能在夏季迎來涼爽的南風,也能在冬季阻攔寒冷的北風。
住宅以方正整齊、上下均衡,看到令人舒適愉快為佳?!拔菪味苏C穆、氣象豪邁、整齊為吉利住宅”。
2.適宜的住宅周邊環境
住宅周邊環境與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若大形不善,總內形得法,終不全吉。故論宅外形第一”。人與住宅周邊環境達到完美和諧境界是風水學追求的目標之一。
人居環境最理想的模式是“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本文在風水與建筑選址部分已詳細論述)。在此大環境之下風水學通過對住宅周圍的地形地貌、道路、鄰近建筑物和植被的分析,總結出許多判斷住宅環境吉兇的經驗。如風水學認為好的環境為:“凡宅,東有流水達江海吉”“凡宅,樹水皆欲向宅吉”“凡宅,居滋潤光澤陽氣者吉”“凡宅,門前朝平圓山主吉”等。認為不宜居住的地方有:“凡宅,不居當沖口處,不居寺廟,不近祠社、窖冶、官衙,不居草木不生處,不居故軍營戰地,不居正當水流處,不居山脊沖處,不居大城門口處,不居對獄門處,不居百川口處?!边@些不適宜居住的地址,其居住環境都有缺陷。如古監獄、古戰場乃許多人的死亡之地,居者有心理陰影;正當水流處、山脊沖處,易遭洪災;草木不生處,貧瘠之地,生存困難。
為改善周邊環境,風水主張在住宅四周植樹?!皬V陌局散,非有護障不足以護生機;山谷風重,非有樹障不足以御寒氣。草木繁盛則生氣旺盛,護蔭地脈,斯為富貴坦局?!?/p>
吉宅的基本要義就是和諧。“方正整齊、上下均衡”就是一種對稱均衡的和諧,也是與住宅周邊環境的和諧,方正整齊、上下均衡的住宅,不僅令人舒適愉快,還有利于釆光、通風等等;適宜的住宅周邊環境,更是人與住宅周邊環境的和諧。
風水學主要是關于建筑選址與設計的一門理論,它將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應用于建筑領域,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風水學的核心內容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提倡“人之居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風水學關于城、村、宅的選址始終強調“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這一理想模式,是一個宜居的理想環境,風水貫穿在中國傳統建筑活動的各個過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布局及傳統建筑,正如英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所說:“在許多方面,風水對中國人民是有益的,它總是包含著一種美學成分,遍中國農田,居室、鄉村之美,不可勝收,都可借此得到說明”。
同時,風水學是在封建社會中慢慢成長和發展起來的,其中也摻雜著不少封建迷信思想。我們應該以科學的態度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來認識和對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提高人們的建筑科學認識水平,建設美好家園。
(陳光明 湖南城市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陳峻賢 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 建筑工程學院,廣州 51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