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殘黨必看!錢串子養(yǎng)護法 把"錢多多"養(yǎng)出招財體質(zhì)
171 2025-09-05
來源:北京青年報
鐘樓
編者按: 隨著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成功,鐘鼓樓城市地標和文化符號的地位日益凸顯,本版刊發(fā)文化學者高申對鐘鼓樓尋訪、解讀的文章,讀者可感悟其中的文化傳承與歷史質(zhì)感。
一組二十五面復制的牛皮大鼓
鐘鼓樓是對兩座單體建筑放在一起的混稱。
國內(nèi)的廟壇、佛寺、宮觀等很多地方,鐘樓與鼓樓都分開設置,而且是一東一西,左鐘右鼓,這是從坐北朝南的殿宇方向來定位的。左側(cè)為東,右側(cè)為西,太陽東升西落,清晨鳴鐘傍晚擊鼓,即所謂“晨鐘暮鼓”。
參觀北京的鐘鼓二樓,可以沿著中軸線的方向,先南后北,先鼓后鐘。
鼓樓的南門(即正門)不開放,所以我們需要從鼓樓東西兩側(cè)的鐘樓灣胡同繞到北門。購票進入后,可以在一層看到幾件文物:清乾隆年間御制碑的拓片,維修鐘鼓樓時發(fā)現(xiàn)的鐘樓“鎮(zhèn)物”,鐘鼓樓屋頂?shù)淖攉F,當年宋哲元、秦德純捐資興修的“北平第一民眾教育館附設兒童運動場”所立標志碑,以及鐘鼓樓的歷史照片、建筑模型、科普介紹等。
看罷,您要系緊鞋帶,活動活動腿腳,開始扶著高梯爬樓。到二層,能見到一組二十五面復制的牛皮大鼓。在這組大鼓的西側(cè)盡頭,有一面破損的主鼓——據(jù)說,這面主鼓是在“庚子國變”時被日本侵略者用刺刀捅破的。這面晚清時期殘留下來的主鼓,也是鼓樓二層唯一的一件“古物”。舊鼓旁邊,是依照它復制的兩面新鼓,分別用在1990年第十一屆亞運會與1991年北京市文物節(jié)開幕式上。
看完鼓,再看罷復制的古代報時器,眺望過中軸線的壯美風景,咱們下高梯,不急著出鼓樓北門,往右側(cè)多繞一小段路,可以看到位于鼓樓腳下的國家二級文物麒麟碑。
麒麟碑在樓外東側(cè),是一尊安詳矗立著的照壁,正面鐫刻著一只威風八面的麒麟。它寄居于此已近百年,默默無聞地感受著歲月流逝。麒麟碑享譽京城,它的故事要從下面的麒麟碑胡同說起。
麒麟碑胡同的那些往事
如果您對東城區(qū)有所了解,或許知道:在寬街路口東、張自忠路西段路北,有一條名為麒麟碑的胡同,胡同東側(cè)是中剪子巷,謝葆璋、謝冰心一家在此居住過;胡同北側(cè),緊鄰府學胡同西段的元代刑部監(jiān)獄,如今文丞相祠的位置,囚禁過民族英雄文天祥。
麒麟碑胡同本身就更有說頭了。它與府學胡同之間的一大片院落,最初是崇禎帝老國丈田琬(田貴妃之父)的宅第。陳圓圓也曾在這里登上“歌舞場”。據(jù)說,吳三桂就是在這里認識了陳圓圓。
康熙年間,這個地方是靖逆侯張勇的駐地。到了晚清,此地又成為尚書志和的宅院。光緒二十九年(1903),由于西總布胡同的李鴻章舊居改成祠堂,李鴻章之孫李國杰便買下了志和宅,以奉養(yǎng)老母。
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把末代皇帝溥儀及清皇室成員趕出紫禁城。那時候,李家宅院已經(jīng)被分割開,沒了住處的同治帝遺孀敬懿、榮惠皇太妃無奈住進了東院的北部。1935年兩人去世后,被清室用汽車拉往清東陵,隨后舉行了清東陵的最后一次葬禮,此時距東陵盜寶已過去七年多。
東院的南部,則被顧維鈞買下。“北京政變”發(fā)生之后,顧維鈞到天津暫避,宅子閑置下來。時隔未久,孫中山北上來京,被段祺瑞等安排住在此處。于是,顧維鈞宅院也被稱作孫中山行館。
1925年2月18日,身患重病的孫中山由協(xié)和醫(yī)院移至行館接受中醫(yī)治療。3月12日,孫中山病逝于行館 。所以孫中山人生的最后20多天,是在這里度過的。
李家老宅西院,先是作為北洋政府海軍總長劉冠雄的官邸,后又被國立第一助產(chǎn)學校及附屬產(chǎn)院所使用。在這里主持校務的,是中國近代婦幼衛(wèi)生事業(yè)創(chuàng)始人楊崇瑞,也就是婦產(chǎn)科專家林巧稚的師姐。由于學校教學質(zhì)量高,在當時享有很高的社會聲譽,被稱為北平八大學府之一。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曾經(jīng)的東西院落均被日本侵略者強占。到了1946年,再由北大購得,經(jīng)過一番修繕,東院改為北大教授的宿舍。根據(jù)資料記載,北京大學曾有幾十位教授在此居住。此處宿舍最初被叫做麒麟碑宿舍,后改稱府學胡同宿舍。北大教授們遷往燕園之后,這里成為北京市文物局所在地。
麒麟碑胡同與麒麟碑
聊了這么多麒麟碑胡同的過往,您會不會感到好奇,這麒麟碑原來放在什么地方?怎么會成為這樣一條胡同的名字?其實,早年間的麒麟碑胡同,因形似口袋,所以叫做口袋胡同,直到1947年,才改稱麒麟碑胡同。據(jù)說,改名的原因是在胡同南口發(fā)現(xiàn)了一通刻著麒麟圖案的石碑。
然而,咱們在鼓樓腳下見到的明明是一座照壁,而非石碑,如果起名,也應該叫麒麟壁胡同才對。這條胡同在歷史上并沒有寺廟、宮觀、祠堂的記載,矗立一座石碑的可能性不太大。但是這里有過高門大院,而且還是王公貴胄、皇親國戚居住的院落,在宅院門口安置一座氣派的影壁則是很有可能的。有學者說,胡同名叫麒麟壁太過拗口,而且此影壁也不夠?qū)挻螅苑Q“碑”更容易被接受。
這座麒麟壁,據(jù)考證是明代留下來的,但它又是來自誰家的大門口呢?根據(jù)一些文獻資料推測,它是明嘉靖朝重臣仇鸞府前之物。據(jù)民間流傳的說法,仇鸞為體現(xiàn)自己的排面,命人用漢白玉雕刻了一座麒麟石碑,不過陽宅立碑終歸不對勁,于是就鑲在了門前的影壁上。等到仇鸞死后獲罪,戮尸抄家,門前象征權(quán)勢的麒麟影壁也被推倒,隨即被埋在地下,一埋就是幾百年。到了民國時期,當?shù)刈舴ǚ课荩虐崖癫匾丫玫谋谕诹顺鰜恚谑呛哺拿麨轺梓氡5降资菍W者的說法對,還是民間的說法對,咱們還是等著更多史料的出現(xiàn)吧。逛鼓樓時,可別錯過這塊被保存在此處的麒麟碑啊。
此外,在麒麟碑胡同南口還出土了一對塌腰石獅子。當時這對石獅的頭頂露出街面兒,身軀卻早已埋在地下。經(jīng)鑒定,它們居然是元代遺存。如今,這對塌腰石獅子放在白塔寺的大殿前面,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也前去一覓“獅”蹤。
朱棣留下的三口大鐘
穿過鐘鼓樓之間的小廣場,來到鐘樓南門。南門入口東側(cè)矗立著乾隆御制碑的真跡,此碑被譽為中軸線北端第一碑。進門參觀鐘樓一層的臨時展覽后,出門按照指示牌的方向,開始第二段爬樓之旅。比起鼓樓來,這段高梯更陡一些。二層保存著一尊碩大的古鐘,它就是北京的鐘王永樂大鐘。
看到這里,或許您會一愣:不對吧,永樂大鐘不是安放在北三環(huán)的覺生寺,也就是大鐘寺里嗎?怎么鼓樓里還有一尊?
行文至此,咱們就得說說永樂帝與他的那些大鐘了。
永樂帝為后世留下來三口永樂大鐘:其一,是曾經(jīng)掛在鐘樓上,后由大鐘寺博物館收藏的永樂鐵鐘;其二,是鐘樓內(nèi)懸掛的鑄造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永樂銅鐘,這也是目前國內(nèi)最重的銅鐘;其三,是如今懸掛在大鐘寺的永樂銅鐘。
主持鑄造永樂大鐘的是一代帝師姚廣孝。該鐘的燒造地點為鼓樓西大街的鑄鐘廠。據(jù)史料記載,至明朝末期,由鑄鐘廠制作且被保存下來的大鐘,至少有十口。至晚明時,因政府缺錢,便將古鐘融化,用以鑄造銅錢。待到明朝結(jié)束,只有這三口古鐘幸存。
鐘樓上先后懸掛過兩口永樂大鐘。首先掛起的是鐵鐘,但由于敲擊聲音不夠響亮,不能實現(xiàn)為京城撞鐘報時的功能,于是永樂帝又下旨鑄造了銅鐘。這尊巨大的銅鐘通高7.02米,鐘體高5.55米,重達63噸,從重量上來說,堪稱古鐘之王。由于這口鐘是銅錫合金鑄造,具有良好的硬度及韌性,聲音較鐵鐘洪亮許多,延長音也綿延不絕,據(jù)說能傳播十公里左右。
如今懸掛在大鐘寺之內(nèi)的華嚴大鐘是永樂帝為了超度死于征戰(zhàn)中的亡魂而鑄造的。華嚴大鐘燒造出來后,懸掛于景山以東的漢經(jīng)廠內(nèi),作為明代帝后皇族的祈福之鐘。永樂帝亡故后,漢經(jīng)廠也慢慢衰敗下去。后由于漢經(jīng)廠房梁衰朽,大鐘隨之墜地。大鐘墜地后,就此沉寂了150年。
至萬歷帝當政,為了侍奉崇佛的生母李太后,萬歷皇帝決定搬遷早已閑置的華嚴大鐘,將其送入而今西三環(huán)東側(cè)的萬壽寺內(nèi),鐘聲才重又響起,緊一聲慢一聲,傳遍大半個北京城。
待萬歷帝孫天啟帝即位,有臣僚進言,說這華嚴大鐘的方位沖了當今圣上的龍運。天啟帝聽信此話,下令將大鐘再次落地,這一落,又是一百余年。
進入大清,雍正帝決心再次懸掛華嚴鐘,但他沒能活到自己所期盼的那一天,華嚴大鐘重新上梁已是乾隆八年(1743年)。重裝上的“大鐘”,也不是天天響。按照乾隆朝后的清廷規(guī)矩,只有在久旱無雨之時,為了祈雨才能敲響大鐘。
乾隆御制碑出自誰之手?
參觀鐘樓的時候,您關(guān)注過入口處東側(cè)的那通古碑么?根據(jù)古碑旁的文字介紹,它是一通乾隆御制碑,但并非出自乾隆御筆,而是出自一位曾讓乾隆帝“侍候”過的人。
他就是梁詩正。咱們先來看看梁詩正是怎樣的一個人。
梁詩正是杭州人,據(jù)說五歲才能說話,11歲才學會寫小作文,34歲在科舉中得中探花。他的童年時代算是發(fā)育遲緩,青年時代可謂大器晚成。而從他后來的施政諫言水平來說,基本上就是個書呆子,他的最大優(yōu)勢是寫得一手好字。
梁詩正在擔任了四年翰林院編修后,經(jīng)過雍正帝現(xiàn)場試詩,被選入上書房,成為誠親王允祕、寶親王弘歷、和親王弘晝的老師。彼時的弘歷,已是一個24歲的青年,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甚為喜愛。對于弘歷與梁詩正的互動,繼位后的乾隆帝講道:“彼時余學已成,名為師,而實友。”
接下來,便是前面所說的那個“侍候”帝師的故事了。某日,梁詩正幫弘歷寫大字,恰好雍正帝到。雍正帝命他繼續(xù)寫,因墨染衣袖,雍正帝便讓弘歷幫梁詩正托衣袖,弘歷欣然從之。后人據(jù)此傳說“乾隆給梁詩正當起了書童”。多少年過去后,梁詩正一直珍藏著那件被墨浸染過的衣服,關(guān)鍵部位則是被弘歷托舉過的衣袖,他還打算在亡故后穿這件臟衣服下葬,表示感恩兩代天子。
待“托袖書童”即位后,梁詩正成為其“五詞臣”之首,且一直在朝中任職,做遍了除禮部外的其余五部尚書,只是沒啥政績。由是,比較了解師父才能的乾隆帝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梁詩正)供奉內(nèi)廷,不過筆墨之事。”當然,乾隆帝一再稱譽梁詩正的書法:莊雅雍容,自然合節(jié)。
梁詩正一生平穩(wěn),但庸庸碌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逝于任上,終年67歲,身后入祀賢良祠,乾隆還撥了一千兩白銀為他料理喪事。
說來也巧,梁詩正生前的宅院就在距離中軸線不遠的楊梅竹斜街上。宅院在路北,路南的位置則是京城最早,也是設施最好的東升平浴池,斜對面則是泰豐樓飯莊。當然,這條街上出現(xiàn)浴池和飯莊的時候,梁詩正已經(jīng)去世百年了。
更湊巧的是,在梁詩正活著的時候,曾經(jīng)為鐘樓的重修撰寫過碑文,而這方“御制重建鐘樓碑”,就當當正正地擺放在鐘樓南側(cè)進門處。
在梁詩正撰文碑的反面,還刻著另一篇大作。文章作者是時任京兆尹的薛篤弼。這篇作品的名稱,叫“京兆通俗教育館碑”。
薛篤弼是什么人,他為什么要撰寫這樣的碑文?
原來,祖籍山西的薛篤弼,與鹿鐘麟并稱為馮玉祥的左右手,且被馮玉祥視作文膽。薛篤弼追隨馮玉祥的腳步,跟著他一道宦海沉浮。風光的時候,薛篤弼曾任內(nèi)務次長、衛(wèi)生部長、水利部長等職。當然,最可說道的,還是他擔任京兆尹的那段日子。
1924年年底的“北京政變”后,京兆尹薛篤弼授命主持京師治理。彼時,“鼓樓各層,修葺一新,改名‘京兆通俗教育館’,陳列各種模型圖片,宣傳吸食鴉片之害、賭博之害、隨地糞便之害、蚊蠅之害,移風易俗,頗益民生”。教育館建成后,要立碑紀念,只是運送碑材的成本太高,于是因陋就簡,改用梁詩正撰文碑的背面刻“京兆通俗教育館碑”。
薛篤弼還把鼓樓更名為“國恥樓”,將八國聯(lián)軍損毀的文物公開展覽,以喚醒人們的愛國意識。此外,在鼓樓上設了圖書館、在鐘樓上開設民眾電影院。由于政局動蕩,外加經(jīng)營不善,影院虧損嚴重,終于1949年1月停業(yè)。教育館遷出鐘樓和鼓樓,但石碑卻長久留了下來。文并供圖/高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