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樓、14樓大膽買,真正不能買的是這3個樓層,白送都不能要!
83 2025-09-05
摘要:今年三伏天共40天,比去年多10天,8月22日結束,今天全國很多地方有吃餃子的習慣。三伏天要合理作息,及時補水,飲食清淡,減少劇烈運動。今天起,開啟防暑裝備最高級!
【專題推薦】
伏天
“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個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起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中的第七個字,庚日每十天重復一次。 伏天的起訖時間每年都不盡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具體是怎樣計算的呢?我國流行的“干支紀日法”用天干與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解釋
指三伏天,時間為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后的三四十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起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
引證解釋
三伏的總稱。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丁玲《母親》一:“她老人家上了年紀,又是伏天,身體常常有毛病,怎么能夠來?”
周立波《夏天的晚上》:“我想起了我們鄉下的冬天溫暖,伏天冰涼的清澈的山泉。”參見“ 伏日 ”。
食俗
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在夏至后氣溫驟升,形成灼熱的暑天。把最熱的暑天稱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時跟其他節令一樣,民間傳承著很多食俗。
老北京民間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就說的是舊京數伏天家家信守的飲食民俗。為什么有這個食俗和俗語呢?據說與節氣和那時菜農生產技藝有關:農業落后,也沒有暖棚設施,沒有更多夏令青菜供應百姓,夏至數伏時正是蔬菜青黃不接斷檔之時,也因老北京伏天時特炎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都愿在此時弄些簡單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飯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餃子、面條、烙餅的食俗。
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最初稱“餛飩”。據史載: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一書中就記述一種餛飩食品:“今云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在吐魯番一個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發現了十多個餃子,其形狀跟餃子一模一樣。到清代時吃餃子稱為煮餑餑,《燕京歲時記》上云:“每屆初一,無論貧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謂云煮餑餑。”以上可見老北京人吃餃子歷史之悠久。
北京人一年四季都愛吃餃子,在伏天餃子的品種及用餡也多種多樣,有水煮餃子、燙面餃子、油煎餃子、鍋貼餃子等。餡有一個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蘆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膩韭菜餡的,還有用鮮藕、木耳、雞蛋、口蘑制成的藕餡餃子。小時候家里還喜歡制作瓜餡的鍋貼餃子。
鍋貼餃子也叫“伏(福)貼”或“貼伏(福)”餃子,“伏”與“福”諧音,有納福吉祥富貴之意。
六十多年前,那時我家人口多,每到夏天就在小四合院中用磚壘搭個小土鍋灶,灶下點燃著劈柴,灶上放著個大鐺,母親在鐺上抹層油后,把包好的餃子碼滿大鐺,蓋上個蓋兒,先用旺火再用微火,只十幾分鐘就烙熟一鍋,將那餃子蘸些醋一吃,那黃焦酥香的鍋貼可真饞人呀!當年在院中幫助擦瓜絲吃鍋貼的情景至今記憶猶新。如今高低檔的餃子品種多彩多樣,頭伏之時,如不愿動手自制,還可以去買各種冰餃或去餃子館吃,當然,那味道是不如自家的吃得香爽有味啦。
二伏天已是暑天最熱之時,老北京的主婦們都愛在此時制作簡捷又順口的面條做主食,所以稱“二伏面”。
古時把面條叫“湯餅”和“不托”。在張岱寫的《夜航船》一書中就有“魏作湯餅,晉作不托”之語,面條就是由湯餅逐漸為面片湯后發展而成。
古時做面湯時,用一只手托著和好的面,另一只手往鍋里撕片,形成“片兒湯”,片撕得很薄,就像蝴蝶翅膀似的,所以雅名又叫“蝴蝶面”,這種制湯面方法類似山西刀削面。到了晉代人們才使用上了案板、搟面杖和刀,不再用手托著做了,所以此時面條也叫“不托”。北宋時期已制作成長條面,稱為“索面”,待到明清時面條的品種花樣更多。解放前后制作方面已有手抻面、刀切面、機器切面和掛面以及白面玉米面兩樣面條等多種。
伏天吃面條的民俗早在三國時期已有,《魏式春秋》上云:“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那么又為什么大熱天本來就酷熱難耐,還吃讓人淌汗的熱湯面呢?南朝時有書論述是:“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因古時人們認為農歷五月是惡月,到了六月就應該辟惡,而“以熱制熱”法一向是中醫養生專家提倡的夏暑養生良方。另外二伏時正值夏收剛結束小麥豐收之際,人們素有“嘗鮮兒”的習慣,用新小麥做成湯面吃上兩碗,淋漓地出一身大汗,既嘗鮮又驅瘟疫邪氣,這就是二伏時吃面的原因吧!
老北京人二伏時不但愛吃過涼水的豬肉炸醬面、小碗干炸面、麻醬面,還喜吃配上花椒油、黃瓜絲、小蘿卜絲、青豆、青蒜末等菜碼兒的鍋里挑的熱炸醬面、麻醬面。那時還常吃肉片雞蛋黃花木耳勾芡的打鹵面,還有如今鮮為人知的“葷油腌湯面”和“羊肉氽面”。
所謂葷油即熬制好的豬油,腌湯是將頭年腌咸菜剩下
的湯加花椒大料經火上熬制而成,此葷油腌湯配些菜碼兒拌食,非常滑潤好吃爽口,那可是舊時伏天的美食呀。
“羊肉氽面”則始源于宋代,元人忽思慧的《飲膳正要》一書中就有用羊肉蘑菇等澆面,以胡椒、鹽、醋調汁能補中益氣的記述。老北京人多選羊的胸脯、腿腱子肉加水先燉七八成熟,然后切成丁加入已泡發好的干蝦米、口蘑、黃花、黑木耳與姜片、花椒鹽、醬油、料酒、味精煮熟,用此氽湯澆面再撒上些香菜、胡椒末、醋,食之清香不膩,補氣補血,食后出一身汗,周身皆舒服。
三伏天時節老北京人還要吃烙餅攤雞蛋。
每年的三伏,都在立秋以后,氣候已比中伏涼了一些,主婦們完全可站在爐前為家人烙餅了。
餅在古時是谷物、面粉制成的食品統稱。至唐宋代后,餅才開始成為以面粉制成的圓形面食,出現了多種配料帶餡的餅、千層餅、酥油餅、家常餅及薄餅等。
老北京時街市上到處都有餅鋪,以制作千層餅為主,供應平民百姓買食,持家的主婦們一年四季經常要烙制蔥花油餅、發面餅、餡合子、脂油渣餅、麻醬糖餅等作為主食。在三伏天時多愛烙脂油餅、大荷葉餅,再煮鍋綠豆粥,攤上幾個雞蛋,買點醬豬頭肉,拌個蒜茄泥,拌個涼粉或撥魚,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錯的清爽美味。
老北京三伏天的食俗,雖沒大魚大肉,有些清淡素口,但那卻是因時宜人的節令食品,很值得傳承下去,推而廣之。
其它
老北京的伏天兒
進入農歷六月就該到數伏天了,俗話云:“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北京的伏天里最熱一般可到攝氏三十六七度,炎暑流金。
我國古代歷法中既有對伏天的推算,“三伏”這種說法自秦代以來就有,查《漢書·郊祀志》有明確記載,注中說:“六月伏日也,周時無,至此(指秦)乃有之。”
有關伏天的說法在我國的大江南北是一致的,并無南北之分。顏師古注說:“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也。”
在我們北京因氣候高爽,雖沒有江南的“黃梅天”,但在伏天里也常有連陰雨,過去北京的老屋老房子多不免潮濕,所以要定期曬曬衣物以防發霉。
《帝京景物略》上云:“六月六日曬鑾駕,民間亦曬其衣物、老儒破書,貧女敝缊,反覆勤日光,脯乃收。”有意思的是“鑾駕”皇帝的儀仗車駕與“老儒破書、貧女敝缊”混在一起敘述,十分的有趣好玩兒。
在有皇上的時候每到伏中國家史館“皇史宬”(在南池子菖蒲河公園北邊)要曬各朝的“實錄”;北京城內各大寺廟要曬佛經,有的還舉行“曬經法會”。
北京人居住的房屋在伏天也有一番特殊的情調,即便是那些簡陋的小三合院的兩三間“棋盤心”(四周是片瓦中間為灰棚)房子,每到夏日炎炎似火燒的伏天,木窗上也要糊上一些冷布,掛上竹簾子讓屋里有點兒影綽綽的花陰涼,生出些許的愜意,站在屋中透過簾子看天上的朵朵白天,檐下那棵石榴樹及窗臺上的那一盆盆茉莉花指甲草。
伏天陰晴不定,片云可招雨,隔著竹簾聽院中的雨聲很有詩意。一會兒的工夫,天又放晴了,一抹斜陽照亮被雨沖洗過的墻頭,再看看院中低洼處的積水,一只飛著的紅蜻蜓擦著水面掠過,忽然一抬頭又望見藍天上有一道彩虹凌空架起……
古語云:“春風風人,夏雨雨人。”雨,從古至今都密切關系著人們的生活,北京伏天里的雨尤其惹人喜愛,特別是那種雨后有彩虹的雨。
《趙書》
北京有句俗話:冷在三九,熱在三伏。7月7日節氣是小暑,古籍《群芳譜》中說:“暑期之此尚未極也。”因為小暑過后,全年最熱的三伏就到了。伏天是雨水集中,全年最熱的日子,又是陰起陽降的時候。《漢書·郊祀志注》中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這天白晝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夏至后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升高,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的時候開始入伏,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這段時間叫數伏天。
數伏天氣要一個多月,古人把這段時間叫“三伏”,由初伏、中伏、末伏組成。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入伏,是初伏的第一天,10天后是第四個庚日叫中伏,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叫末伏。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時間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隨著日照時間縮短,天氣也一天比一天涼爽了。由于夏至后的第五庚日(庚午)是8月4日,而立秋是8月6日,所以2007年的中伏是20天。
“伏”,乃是藏陰氣于熾熱之中的意思,具有警示作用。庚,在天干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稱為“伏汛”。農諺說:“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福雨淋淋農民喜,小暑防洪別忘記”。因此,數伏天氣既要防暑,又要防汛。我國用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相互搭配,六十天為一周期的紀日方法,已有兩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了,據甲骨文研究是在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2年)元月二日已巳日開始,至今從未錯記,是中國歷法史上的一個奇跡。由于干支紀日與農歷各月無一定對應規律可循,除推算個人生辰八字有用外,在其他領域很少使用,只有在推算“伏日”、“出梅入梅”、“分龍”等雜節氣時才使用。
(來源: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微博、百度百科)
【韓國歲時風俗:伏日“以熱治熱”】
中國農歷的小暑到立秋期間又叫做三伏天,韓國傳統民俗中也有類似的節日,韓語中叫做??,伏日。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韓國的伏日,看看以前韓國人是怎么度過這一年中最熱的日子的。
韓國的伏日在農歷6月份。
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10天后就是中伏,再過10天就到了末伏。
有些年份的中伏會有20天,然后才到末伏。
在伏日里,人們會用寓意父母長壽的面條,雞肉或牛肉等來接待客人,也是含有子女掛念酷暑中疲憊的父母的風俗。
另外,據說男性會在這天補身,于是有吃狗肉的習俗。
小編注:不過現在過伏日的韓國人并不多,吃狗肉或喝狗肉湯(???補身湯)就更少見了,多數改喝參雞湯了。
“夏月伏陰在內,暖食尤宜。”這句話出自明朝御醫龔廷賢所著的《壽世保元》。這里的“伏陰”指的是潛伏在人體內的寒涼之氣。有的古代醫家認為“伏陰”說的是“里虛”。元代名醫朱丹溪在其所著的《格致余論·夏月伏陰在內論》中明確指出:“長夏氣在肌肉,所以表實。表實者,里必虛。世言夏月伏陰在內,此陰字有虛之義。”簡單地說,雖然夏季氣溫比較高,但是人體內還是有虛寒的,吃溫熱的食物比較適宜。
在夏季多吃“暖食”這一點上,我們應該向韓國人學習,韓國人在三伏天有吃參雞湯進補的習慣。他們相信“以熱治熱”,越熱的天越要吃溫熱的食物,才利于解暑,因為溫熱的食物攝入后可刺激體內的毛細血管擴張,有利于熱量的散發。另外,熱氣騰騰的參雞湯還有助于恢復消耗的體力。
(來源:整理自滬江韓語社區、生命時報)
【日本伏天習俗:大暑流行吃鰻魚】
日本人大暑有什么習俗?
日本也有大暑節氣。據傳日本的二十四節氣是由中國傳入,因此有很多相似之處。日本的大暑節氣是每年的7月23或24,大暑在日語中叫做たいしょ,也就是“酷暑將進一步加劇”的意思。
大暑之后,漸漸進入苦夏(夏バテ),一旦有了季節氣候變化,細心的日本人便會關注周圍人的健康。出梅之后,會給朋友寄上“暑中見舞い”的卡片,關心對方是否安康。如果是立秋后寄出的則叫“殘暑見舞い”。還有一種叫做“寒中見舞い”,一般用于冬季小寒和立春之間。同時,進入苦夏后,因為悶熱天氣體力消耗嚴重,為了補充體力,日本人還有吃鰻魚的習俗。
日本大暑吃什么?
日式烤鰻魚
日本人大暑吃鰻魚的習俗據說源自江戶時代,當時賣鰻魚的商戶生意不好做,到了夏天,鰻魚就銷路不暢。商戶找到當時的大學者平賀源內,希望他能夠出出主意。民間傳說“暑伏的丑日要吃帶う的食品”。平賀源內思量片刻讓商戶回去把“今天是暑伏的丑日”貼在店門口。夏季土用の丑の日(どようのうしのひ)的日子里有一個う字,鰻魚(うなぎ)中也有個う,一時間,鰻魚商戶生意興隆。從那以后盛夏伏暑要吃鰻魚的習慣便流傳開來,漸漸成為主流。
大暑節氣日本人除了有吃鰻魚的習俗,還有吃冷面的習俗。大暑時節,日本人會在社區里架起了長長的竹筒,把煮好的面條放到竹筒中過水冷卻,供大家品嘗。據說吃過這種竹筒冷面后夏天不會中暑。
(來源:天氣網)